一.概念1.交换: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互相提供各自活动及其成果的行为。2.信息流:是指信息从产生、发送到接收、分析处理、反馈的运动过程。3.产业:经营活动具有同类属性的集合。包括:同类商品市场,同类技术与工艺,同类经济活动。4.流通产业:是指专门以商品流通为经济内容的营利性事业。5.流通功能:是指流通在商品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职能。6.流通机构:是指所有参与商品流通活动的组织机构,也叫流通主体。广义的流通机构除专业化流通机构外,还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7.消费者合作社:是由城市消费者自愿联合,以集资入股的形式成立的一种流通组织,该组织以微利价格向社员消费者提供商品,满足社员的生活所需。8.水平渠道系统:水平渠道系统是流通渠道内同一层次的若干企业采取横向联合的方式,以合资或合作等多种方式组成新的渠道系统。9.零售经营要素:是指零售商在进行经营活动过程中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需要进行设计和管理的各种营销要素。10.独立批发商:也称商人批发商,是指不依附于生产部门,独立从事批发交易活动并对所经营的商品拥有所有权的批发商。11.共同批发商:是指为了与大型制造商、大型批发商或大型零售商相抗衡,而由复数中小零售商组成的共同批发企业。12.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也可称为环境物流。13.物理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4.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15.流通政策:是以商品流通为适用对象的公共政策,即社会公共机构为了矫正市场失败、促进流通产业发展、协调流通活动、保障竞争的公平与公正、保护消费者权益及其他社会公共利益而对商品流通领域的公开介入。二.简答1.商品交换的前提有哪些?一是作为交换主体的个人或组织是彼此独立、互不隶属的,二是作为交换主体的个人或组织彼此生产或拥有不同的产品,即分工与专业化。2.分工与商品交换形式的演进(1)物物交换(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3)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3.流通方式的演进(1)由直接流通到间接流通(2)由复合流通到批零分离式流通(3)由现货贸易到期货贸易(4)由“现实空间交易”到“虚拟空间交易”(5)由自营物流到专业化物流4.国民福利包括哪些内容?(1)国民收入(2)生活质量(3)工作兴趣(4)消费者闲暇(5)消费者爱好的满足5.影响商品流通渠道结构的商品因素有哪些?(1)商品种类(2)体重与重量(3)易腐性(4)单位价值(5)标准化程度(6)技术服务要求6.渠道冲突的原因(1)角色对立(2)资源稀缺(3)感知差异(4)期望差异(5)决策领域分歧(6)目标不一致(7)沟通障碍7.零售的内涵(1)服务对象是最终消费者。(2)经营商品主要是消费品而非投资品。(3)零售主体是个体零售商和法人零售商。(4)不仅销售有形产品,还提供与购买商品有关的各种服务。(5)经营场所有较高依赖性,对店铺选址、店铺设计等有一定的要求。8.集市的特点(1)集市对交易者的资格几乎没有限制(2)集市对入市交易的商品不设限制(3)集市的交易规则相当宽松(4)集市的主要交易目的是满足生活需求、调剂余缺。(5)集市不常设9.批发商面临的挑战(1)来自制造商的挑战(2)来自零售商的挑战(3)来自信息化的挑战(4)来自用户自建物流系统及物流产业化的挑战(5)来自顾客理性化消费心理的挑战10批发商组织化趋势的含义一是批发商与制造商的组织化,二是用户组织化批发商自身组织化包括经营组织化和地域组织化。用户组织化是指批发商以各种方式参与用户合作并结成某种合作关系或组织,包括批发商与制造商的组织化,批发商与零售商的组织化,三是批发商与制造商、零售商的组织化。15.批发市场的限制性原则包括哪些内容(1)对交易场地的限制(2)对交易品种的限制(3)对交易合同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