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答:(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孔子的仁爱观。答: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救济贫困。(2)孔子的仁爱观,不是狭隘地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而是将其扩展到“邻里乡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此外,他还认为,救济的应是穷人,而不是富人,这种思想符合人道主义。参考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子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子却给她八十斛。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有的人。”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受。孔子说:“别推辞!把它分给你的邻里乡亲吧!”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请用四字成语概括)。(2)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答:解析:(1)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表述的主要内容,第一则,孔子主要说明的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从这个词语的反面思考可以得到答案,即不要“急功近利”。(2)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分析两则材料主要表述的内容。第一则,是孔子对子夏的教导,就是施政时不能只看到“小利”,即不能只顾眼前,要有长远打算。第二则,有若告诉哀公,要让百姓富足,只有这样,君王才能富足。由此可以看出,两则材料在“为政”方面都有不与百姓争利的思想。参考答案:(1)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能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祸。参考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做了莒父的长官,向孔子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对他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看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反倒达不到目的;只看见小利,就办不成大事。”鲁哀公问有若道:“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田赋制度呢?”哀公道:“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十分抽一呢?”答道:“如果百姓富足了,您和谁会不富足呢?如果百姓不富足,您和谁会富足呢?”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选自《孟子·离娄上》)(1)“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中加点的“之”字指代。(2)请根据材料概括孟子认为的“自作孽”的后果。答:参考答案:(1)清斯濯缨,浊斯濯足。(2)侮己,毁家,亡国。参考译文:孟子说:“不仁的人可以同他谈论吗?别人有危险,他安然不动,别人遭了灾,他却从中得利,为别人所遭受的灾祸感到高兴。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同他谈论,哪里还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呢?有个孩子唱道:‘沧浪的水碧清哟,可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混浊哟,可以洗我的脚。’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