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任勇指导数学学习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科学家的奠基人贝尔纳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中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由此可见,学习方法问题,是关系到学习成败的关键问题。本文将从学习环节、学习内容、创新学习等几个方面谈学习指导问题。一、数学学习环节的学习方法学习活动是由一个个互相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有机系统,它在进行过程中各环节相互依存,任何一个环节的活动,如果脱离了系统,或与系统不协调,就会削弱系统的效果。要全面地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学习环节一般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五个方面,为了便于叙述,我们把考试这一环节,也一并在这里论述。1、预习与数学学习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掌握听课的主动权。(1)、养成习惯,坚持预习在数学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预习一听课一复习一作业”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预习一环,有的学生认为,反正老师要讲,没有必要预习,有的认为,有些内容看不懂,预习也没用,学习吃力的学生常说:“哎呀!我的时间很紧张,作业都做不完,哪有时间去预习呀。”是的,这话不假,由于基础差,又不去预习。听课效果往往不好,课外复习和作业花费的时间很多,久而久之,便造成恶性循环。其实,真正搞好了预习,便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数学知识一环紧扣一环,养成预习习惯,坚持预习就能跟上正常的学习。预习可以培养自学数学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可以提高记笔记的水平;可以改变被动的学习数学的局面,防止在学习数学时跟不上队而失去信心。一位学生说:“过去总觉得数学老师讲课太快,我的思维跟不上,慢慢地也就失掉了兴趣和信心。自从老师组织同学们预习以来,我由怕学数学变成爱学数学了。课前预习,为我这样的基础差、思维能力较慢的同学提供了弥补的机会,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有时间多看、多想几遍;也能在课前问一问,课堂上又能有目的地听讲,听课就不吃力了。”因此,要指导学生坚持预习。(2)、了解教材,重点预习数学课本的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直观素材(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数学概念,数学结论〔公式、定理、性质、法则等),应用举例。预习时,重点应放在第二、三个层次,着重理解数学概念的发生和表述(有时要“咬文嚼字”),认真掌握结论的推导、证明,一时弄不懂或感到较难理解的,可在书上做上记号,请教同学或上课时认真听老师是怎么分析的,切实把基本知识弄通搞懂。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一节: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来体现这个特点。直观素材:将书打开直立在桌面a上;数学概念:直线和平面垂直;结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应用举例:例1,例2。(3)、掌握步骤,分层预习数学教材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数学语言精炼且抽象,读数学书一般不必朗读成声,重在思考理解,大体可以分三步:①粗读,从整体上弄懂这段教材讲什么;②精读,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弄清原理;③研读,带有研讨性质的读书。例如,预习“绝对值”这一内容时,可先了解一下绝对值的定义(粗读),然后逐步弄清这个定义的表现形式,它是怎么来的,在数轴上是什么样的,研究绝对值在解决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精读),有关绝对值的问题有哪些重要的题型(研读)。(4)、开动脑筋,积极预习边预习,边思考有助于提高预习效果,具体可通过边看(看概念、看解题、看结论)、边划(划层次、划要点、划疑难)、边批(眉批、旁批、尾批)、边写(写内容提要、写学习心得、写解题规律)来实现。不少优秀学生学习成功的一条经验是:课前基本上处理完课本上的练习题。数学课本每节都有练习(练习题一般都是基本题,可模仿例题进行解答),每单元都有习题,适当做些练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也可做些习题)。适当做些练习和习题,可以起到巩固知识、检查预习效果的目的,对提高听课质量大有好处,顺便说明,练习和习题一般可直接做在书上页边空白处,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也便于对照。(5)、温习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