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保护法一、论述1.如何正确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3章第1节71)(一)两种观点及其弊端。第一,主张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只重视经济发展,而不顾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的发展。第二,停止发展论。这种观点受到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反对。(二)正确理解。事实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重点展开论述)第一,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为防治污染,保护生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如果不保护好环境,各种自然资源遭受污染和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就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反之,如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就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的再生补给能力,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三)自由发挥,可以举例说明。2.试述环境保护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第3章第5节80-84)(一)公众参与原则:也称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中,一切单位和个人均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参与与其环境权益相关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制约和保障政府依法,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二)公众参与原则的法律规定。第一,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宣称“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着尊严和福利生活的环境中,享受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第二,我国《宪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这是我国实行公众参与与环境事务的宪法依据。第三,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为我国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三)公众参与原则的意义。第一,是促进环境保护事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需要第二,有利于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第三,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四)公众参与原则的贯彻。第一,完善环境保护立法,从法律上明确规范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的权利第二,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第三,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民的环境知情权第四,建立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第五,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加强社会监督(五)举例评析。-2-厦门PX项目的事件就充分说明了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3.试举例说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第4章第3节88-90)(一)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评价内容,审批程序,法律后果等一系列规定的总称。它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从源头防止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此处应重点展开阐述)第一,是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从源头预防和减少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做到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第二,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规划审批之前和实施后以及在建设项目兴建之前和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进行预测和评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可以达到预防或减轻该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宏观调控是引导和促进经济稳定,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利于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趋势,缓解过剩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