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本节主要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2、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但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教法分析】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与此同时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生物膜模型的废旧物品(包裹中药丸的球形蜡壳、电线、解剖针、泡沫塑料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流程图】【教学实施的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新课导入:课本P65[问题探讨]: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活动中,选用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哪种材料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分小组讨论回答:三种材料的特性:塑料袋不具有通透性,普通布虽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但是不具有弹性,而弹力布不仅具有一定的弹性,还具有一定的通透性。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强烈兴趣和渴望探索的动机。师生共识:选择弹力布做细胞膜的材料,相对好一些。设问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