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冲突和()冲突。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自我、()自我和()自我。10.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11.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与他们的外在()相对应。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表情、()表情、()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二是()。14.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与()三种。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和()。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和()。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根据认知对象的(),推测与判断其()的过程。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和()三个阶段。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2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和()。21.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亲密、()与()三种成分。22.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的需要、()的需要和()的需要。23.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和()。24.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和()攻击行为。25.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和()。26.服从根据服从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对()的服从和对()的服从。27.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和()。(二)单项选择题1.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A.初级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2.归因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是()。A.海德B.维纳C.凯利D.贝姆3.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对态度改变的影响。A.权威性B.可信赖性C.吸引力D.相似性4.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做()。A.顺从B.服从C.从众D.同化5.“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一种()现象。A.社会抑制B.社会促进C.从众D.社会惰化6.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宽大效应7.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A.选择性B.双向性C.整体性D.易出偏差性8.认知失调理论是由()提出的。A.费斯廷格B.海德C.谢里夫D.凯尔曼9.“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A.直接暗示B.间接暗示C.自我暗示D.反暗示10.米尔格拉姆(1963)的电击实验证明了()的存在。A.中心特征B.边缘特征C.从众D.服从1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A.父亲B.朋友C.外交官D.妻子1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A.警察B.朋友C.外交官D.法官13.三度归因理论(Cubetheory)是由()提出来的。A.凯利B.海德C.维纳D.库利1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A.劝说宣传法B.角色扮演法C.团体影响法D.活动参与法15.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