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常见的良性骨与软组织肿瘤一、骨样骨瘤【概述】骨样骨瘤是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无转移及恶变。特征是呈类圆形,边界清晰,中心血运丰富(巢)、周围有反应性硬化带。骨样骨瘤约占良性骨肿瘤的10%?20%。【临床表现】1.发病高峰为11?20岁,男女比例约为3:1。多见于胫骨和股骨,肱骨、手足、脊椎各骨次之。2.逐渐加剧的局部疼痛,夜间痛明显,常影响睡眠。能被阿司匹林缓解。有固定压痛及局部肿胀。【辅助检查】1.X线在长骨骨干皮质上可见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称为“瘤巢”,直径多在1cm以内,周围有广泛的硬化骨围绕。瘤巢中心可有钙化,形成典型的“鸡眼征”。肿瘤在松质骨内者,周围的致密反应轻。2.CT为低密度的中央瘤巢,周围有硬化的高密度区。瘤巢内有时见钙化影。3.MRI骨样骨瘤的硬化与钙化部分在T1、T2加权像上都显示为低信号,瘤巢在T2加权像上显示高信号。4.病理学检查瘤核由不同成熟期的骨质如骨样组织、新生骨小梁和有丰富血管的结締组织组成。【诊断】1.胫骨和股骨逐渐加剧的局部疼痛,以夜间为显著,常影响睡眠。能被阿司匹林缓解。有同定压痛及局部肿胀,伴典型X线表现。2.病理学检查【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原则是准确定位、彻底切除。以清除瘤巢为主,同时包括周围部分硬化骨。非留体抗炎药可缓解症状。二、骨瘤【概述】骨瘤是一种隆突于骨面的肿瘤,由膜性成骨过程异常而引起组织过度增殖所形成的良性肿瘤。颅骨范围内者极少恶变。多发性骨瘤与肠息肉和软组织肿瘤并存,称为Gardner综合征。【临床表现】1.25岁以前多见,男性多于女性。2.单发而局限于颅面骨的扁圆形肿块,质地坚硬而固定,表面皮肤正常。生长缓慢,一般无症状。【辅助检查】1.X线表现边缘光滑的致密圆形骨性突起,没有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基底部呈波浪状与骨板相接或表现为鼻窦内的骨性突起。2.CT表现与正常骨皮质相连的高密度肿物。3.MRI表现T1和T2加权像上均为低信号或无信号灶,与原发骨皮质相连续。4.病理学检查间充质细胞产生的正常成熟的骨结构。【诊断】1.单发而局限于颅面骨的扁圆形肿块,质地坚硬而固定,生长缓慢,一般无症状。典型X线表现。2.病理学检查。【治疗】无症状且不再生长的骨瘤,不需治疗。有下列情况者,可行切除术:1.有压迫症状。2.有明显畸形。3.生长较快或成年后继续生长者。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周围少许正常骨质,以防止复发。三、成骨细胞瘤(osteoblastoma)【概述】亦称骨母细胞瘤,为少见的良性骨肿瘤。【临床表现】1.多见于10?20岁的青少年。最常侵犯脊柱,其次为长骨。2.无典型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进行性钝痛与肿块,疼痛很少能被阿司匹林缓解。由于好发于脊柱,常有神经症状。【体格检查】肿瘤质坚硬,压痛不明显,瘤体直径大于骨样骨瘤。浅表者易触及,深部的肿瘤需经仔细查体方能发现。【辅助检查】1.X线表现局限性溶骨性破坏,皮质变薄,病灶超过1cm,直径常达3?6cm,被中等量反应骨包绕。2.CT表现为高低密度混合病灶,与周围分界清楚。3.MRI表现T1、T2加权像上为低信号的骨质硬化或钙化区,在T2加权还可见高信号夹杂其中。4.病理学检查与骨样骨瘤相似,由成骨细胞与骨样组织构成。【诊断】1.进行性钝痛与肿块;多发于脊柱,肿瘤质坚硬,压痛不明显,瘤体直径大于骨样骨瘤。典型X线表现。2.病理学检查。【治疗】1.确诊后应及时彻底切除,必要时同时植骨。对脊柱病变者应彻底减压后放疗。2.术后复发率高,多次复发可恶变成骨肉瘤。对已明显呈恶变者,结合化疗可行瘤段切除术或截肢术。四、良性软骨母细胞瘤【临床表现】1.常见于20岁以下青少年男性,多发生在长管状骨的骨骺部和骨骺突起部,下肢多于上肢。2.局部疼痛、肿胀伴明显压痛,近关节者可引起关节积液影响其活动。【辅助检查】1.X线位于骨骺或骨突的病变区呈现溶骨性破坏,呈偏心性,其中可见灶状钙化。可合并病理性骨折。2.CT位于骨骺或干骺端的病灶呈现低密度,钙化灶为斑点高密度阴影。3.MRIT1加权像上主要是低信号区,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如果肿瘤内含有较多钙化灶,则在高信号区中可出现斑点状不定形低信号。4.病理学检查是以排列紧密的多角形软骨细胞为主的良性肿瘤。在细胞及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