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密立根用摩擦起电的实验发现了电子;B.密立根用摩擦起电的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电荷量;C.密立根用油滴实验发现了电子;D.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电荷量。【答案】D【解析】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电荷量,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电荷量,故D正确.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为了解释光电效应规律,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B.在完成a粒子散射实验后,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能级结构C.玛丽·居里首先发现了放射现象D.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查德威克发现了质子【答案】A考点:近代物理学史。3.氢原子从能级A跃迁到能级B时,释放频率为ν1的光子;氢原子从能级B跃迁到能级C时,吸收频率为ν2的光子。若ν2>ν1,则氢原子从能级C跃迁到能级A时,将A.吸收频率为ν2–ν1的光子B.吸收频率为ν2+ν1的光子C.释放频率为ν2–ν1的光子D.释放频率为ν2+ν1的光子【答案】C【解析】从能级A跃迁到能级B时,有EA-EB=hν1①,从能级B跃迁到能级C时,有EC-EB=hν2②,由①②两式可得EC-EA=h(ν2-ν1),因ν2>ν1,所以EC>EA,则从能级C跃迁到能级A时,放出光子,光子频率为ν2-ν1,故选项C正确。【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能级间跃迁辐射或吸收光子能量与能级差的关系,即Em-En=hv.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密立根通过对阴极射线研究发现了电子B.卢瑟福通过a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发现了原子的核式结构;C.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提出了能量子假说;D.玻尔的理论假设之一是原子能量的量子化;【答案】A5.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是()A.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基本电荷的数值B.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只具有能量,不具有动量C.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D.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光子说【答案】B【解析】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基本电荷的数值,A正确,不符合题意;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还具有动量,故B错误,符合题意;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C正确,不符合题意;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光子说,D正确,不符合题意6.如图为氢原子能级图示意图的一部分,则氢原子()A.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比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出的电磁波的波长短B.从n=5能级跃迁到n=1能级比从n=5能级跃迁到n=4能级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速度大C.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氢原子一定向外辐射出能量D.处于不同能级时,核外电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是一样的【答案】C【解析】A、从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比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出光子能量小,则辐射的光子频率小,所以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长,故A错误.B、各能级跃迁发射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相同,与频率无关.故B错误;C、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氢原子的能量减小,向外辐射能量.故C正确.D、处于不同能级时,核外电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不同.故D错误.故选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能级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的光子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Em-En=hv,并掌握光电效应发生的条件.7.按照玻尔理论,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半径为r1的圆轨道自发地直接跃迁到一半径为r2的圆轨道上,已知r1>r2,则在此过程中()A.原子要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C.原子要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D.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答案】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辐射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吸收光子,以及掌握能级差与光子频率的关系,Em-En=hγ.8.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四个能级,其中E1为基态,若氢原子A处于激发态E2,氢原子B处于激发态E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A可能辐射出2种频率的光子B.原子B可能辐射出3种频率的光子C.原子A可能吸收原子B发出的光子并跃迁到能级E3D.原子B不能够吸收原子A发出的光子发生电离【答案】C【解析】原子A可能辐射出1种频率的光子,只能为2→1,故A错误;只有大量原子B可能辐射出233C种频率的光子,B错误;原子吸收的能量应为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能量差,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