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目标设计原则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其本质来讲,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课程与教学观的具体体现,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落实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设计遵循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操作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高中物理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教学目标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始终提倡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认知,而应该是在认知建构的过程中,促进情绪体验,感受过程,掌握方法,促进科学价值观的自然形成;三是教学目标要涉及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的各个方面,内容要全面。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与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应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自己、他人、对自然、对文化以及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备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维度,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家课程标准把高中物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目标也应分为三个维度,而且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课堂教学应当同时兼顾的一个目标体系。在课堂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受到足够重视,反映能力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性目标,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置则是实施上述两类目标的基础。二、系统性原则高中物理教学目标从学科角度讲也是一个系统,在设计时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整体上把握目标要求,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孤立地就课时而设计课时目标,而是要从“高中物理课程目标一高中物理学段目标一单元教学目标一课堂教学目标”逐步具体化,上下贯通,相互联系。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物理课程总目标,但是在不同的学段,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必须要把握好各个学段的目标,并结合学科的特点,使之系统化。各课时教学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把它们放在一个单元系统中考虑,实施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虽然要从三个维度考虑,但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是一个系统,不能截然分开,要将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有机的整合。控制论认为,过程受目标所控制,条件与过程相联系。教学是一个有明确目的、按一定步骤进行的活动,可以说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实现和检测的过程。三、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学习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途径。任何课堂教学目标都要适合自己的学生,能够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教学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教学进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技术和社会实际,使教学目标便于操作,又具有实效性。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目标具体、可行,才具有可操作性。一个好的目标体系,实际上已蕴涵了学习结果的测验方式和评价标准。四、具体性原则所谓具体,就是要求我们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有针对性,即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共同基础以及兴趣、习惯等,把教学目标具体化;同时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