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土本色1、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2、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每家所耕的面积小,小农经营;二是在需要水利的地方,需要合作灌溉;三是为了安全;四是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3、村落间关系是孤立的、隔膜的——地方性限制——“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即礼俗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法理社会。4、与人交往的原则是个别化原则,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动的规则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二、文字下乡从空间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需要1、在乡土社会里不使用文字是因为面对面的来往是直接接触,不需使用文字。2、乡土社会的文盲多,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因为乡土社会的本质。即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三、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需要1、文化传承时间上的阻碍:个人的今息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解决时间阻隔依靠概念,也就是词。2、词不一定要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3、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人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记忆是多余的。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4、在乡土社会,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四、差序格局1、“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一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2、社会中人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3、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所以中国人分外感觉到世态炎凉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而变化。‘己'为中心,是一种自我主义4、社会的结构架构(人伦)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构所做的事。5、在差序格局中,公与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为“公”的。6、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有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五、维系着的私人道德1、不同的社会格局构成不同的道德体系:西方游牧经济团体格局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代理者”Minister如果代理者违反了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东方种植农业经济差序格局。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2、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3、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的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4、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六、家族1、中国乡上社会中基本社群小家族。2、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3、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与纪律的考虑,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七、男女有别1、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八、礼治秩序1、“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2、“礼”与“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3、如果我们在行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不幸的信念,这套行为就成了“仪式”“礼”是按仪式做的意思。4、礼治和个人好恶的统治(人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