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板铜琶继东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高唱大江东去莫随鸿雁南飞莫随鸿雁南飞美芹悲黍冀南宋美芹悲黍冀南宋•美芹悲黍•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主战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少有宏愿一生求索壮志难酬•掌握生字读音;•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充满感情的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倾情诵读,整体感知【译文】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引起忧愁怨恨,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看着腰间利剑,把栏杆拍遍,但没有人领会。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女子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初步感知思考: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断鸿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空寂苍凉。。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悲苦和孤寂的心情。江天山景思考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断鸿哀鸣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增添江南游子的愁怨江天无边无际空寂苍空寂苍凉凉山景满怀愁恨落日愁苦悲凉思考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看、拍、会、登“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上片:景色:江天、山景、落日、断鸿动作:看、拍、会、登寓情于景比喻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思考下片: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用典—为国为民正面反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