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献检索概述第一节文献检索概念一、文献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一)文献的涵义“文献”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八佾》之中:“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文献解释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其意思指典籍和贤人的言论为文献。宋元马端临在其《文献通考》自序中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语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他把文献解释为:录之于书本的文字可称之为“文”,而传之于口的言论则称之为“献”。《辞海》(1979年版)对“文献”一词所下定义为:“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认为只有“图书文物资料”才可以称之为文献,而贤者言论则不在文献的畴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字记录的方式和记录的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献其本身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仅包括传统上的刻、写和印刷,而且还包括胶卷、胶片、音频、视频、数字载体的文献。因此,我国根据出现的新情况,于198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中,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栽体”。文献的定义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把知识记录在一切能记载知识的载体上。知识信息必须通过文献进行存储和传递所以,构成文献核的知识信息,负载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和记录知识信息的符号和技术称之为文献的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知识决定文献容,载体决定文献的物质形态,而记录知识的技术手段,包括文字、符号、图形、声频、视频、数字等把知识物化在不同载体之上,构成论文、科技报告、档案资料等常见的纸质印刷品,而且还包括胶卷、胶片、影音磁带、磁盘、光盘、硬盘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各种文献资料。文献的基本属性:1、知识性。知识性是文献的本质,文献存在的意义在于记录知识,存储知识,离开了知识,文献也不复存在。2、传递性。知识要通过文献进行交流、传递,文献记载的知识能够通过时空进行传递,传授给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信息接受者,并使知识在传递中不断得到优化,促进新知识的产生。3、动态性。文献本身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记载知识的载体、技术和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于文献的存在,它静静地、无声无息地推动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所以,文献一词在文献检索这一学科中的真正定义就一直延续下来,使用至今。(二)文献的特点现代化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文献量剧增,以极大的动力推进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增添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文献的发展历程来看,基本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不同时代产生的文献,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风貌。文献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进程,社会发生的事情、事件,社会发展背景,人物的举止言谈,思想观念等等都记录在人们所撰写的文献之中,不同时代的文献,记载着不同的社会发展史,科学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因此,文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文献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革,同时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性。虽说科学技术其本身没有什么阶级性,但不同的阶级运用不同的科学技术服务于各自的利益关系,记录到社会科学文献之中,其涵还是包括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这一点尤其在记载着残酷的阶级斗争的社会科学文献之中体现得更为深刻。因为,什么阶级说什么话,什么样的活动记录到文献中,就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性。3、社会科学文献长久的社会效用性和科技文献短期的使用时效性。社会发展是长期的、有时是螺旋式的,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的效用性是长久的,永不失效的,尤其如今发现的远古时期的古文献,对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是十分有价值的。再如考古所发现的文物和文献等,都对研究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有相当大的价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