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及应用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布置的习题,这门课就一定不会挂!主要参考书::1.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戴梅萼编,清华出版,1995.2.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郑学坚编,清华出版3.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钱晓捷,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潘峰,电子工业出版社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概述2.8086微处理器3.80X86指令系统4.程序设计5.汇编与汇编程序6.I/O端口7.输入输出接口8.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9.A/D与/D/A转换10.存储器第一章概述第一章概述1.1微处理器的发展一.计算机的发展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学院.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第二代:(1957-1964):晶体管第三代:(1965-1971):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管第四代:(1970-1992):大规模集成电路二.微型机的发展第一阶段(1971-1973):4004、8008,四位、八位字长低档CPU指令周期:2毫秒(us),时钟:2.5~4MHZ集成度:2000只晶体管/片第二阶段(1973-1978):8080/8085、Z80,M6800,八位中高档CPU指令周期:1~2us,时钟:2.5~5MHZ集成度:10000只晶体管/片第三阶段(1978-1981):8086,Z8000,M6800,十六位字长CPU.指令周期:0.5us,时钟:5~10MHZ集成度:30000只晶体管/片。第四阶段(1981-1992):32位机三十二位微处理器:80386、80486、MC68010、MC68020。指令周期:0.1us,时钟:16~20MHZ,集成度:15~50万管/片。第五阶段1993年以来:Pentium——划时代的微处理器投入使用.时钟:60~150MHZ,集成度310万只/管以上内部数据总线是32位,外部数据总线为64位,使一个总线周期的数据传输量提高一倍。酷睿双核处理器64位1.2微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微计算机(微处理器,内存储器,I/O接口)外围设备电源系统软件(监控程序,操作系统O.S,..)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微机系统一、微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双线—数据单线—控制命令存储器输入设备控制器图1.1计算机组成结构输出设备运算器二、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把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的中央处理器CPU集成在一片或几片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上,称微处理器,简称µP或MP,或直接用CPU表示。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总线接口部件三、微计算机(Microcomputer,简称µC或MC)组成: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输入输出接口I/O及辅助电路.通过总线与其它部件相连.内存储器微处理器I\O接口外部设备AB地址总线DB数据总线CB控制总线微处理器:进行算数运算和逻辑运算。存储器:存储程序、数据、符号等I/O接口:使外设与微机相连。程序计数器PC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指令寄存器IR处理器状态字PSW处理器状态字PSW堆栈指示器SP堆栈指示器SP指令译码器ID指令译码器IDI/O控制逻辑I/O控制逻辑工作寄存器地址寄存器地址寄存器数据寄存器数据寄存器ALU控制器1.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三大部分,一般被集成在一个大规模集成芯片上,如8088、80x86等等,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具有计算、控制、数据传送、指令译码及执行等重要功能,它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的主要性能.•运算器——核心部件是算术逻辑部件ALU,所有的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移位操作都是由ALU完成的.•控制器——CPU的指挥机关,完成指令的读入、寄存、译码和执行。程序计数器PC——用于保存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指令寄存器IR——保存从存储器中读入的当前要执行的指令。指令译码器ID——对指令寄存器IR中保存的指令进行译码分析。堆栈指示器SP——对堆栈进行操作时提供地址。处理器状态字PSW——暂存处理器当前的状态。•工作寄存器组——暂存寻址和计算过程的信息.地址寄存器——地址寄存器用于操作数的寻址。数据寄存器——数据寄存器用来暂存操作数和中间运算结果。•I/O控制逻辑——包括CPU中输入/输出操作有关的逻辑,其作用是处理输入/输出的操作。2.存储器用于存放程序代码及有关数据.地址译码器地址内容0001020304FF00单元01单元02单元03单元FF单元11010011101000100010011010011101::11100001ABDB控制控制CB3.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由于外部设备如键盘、显示器、软盘、硬盘、打印机等,在数据格式、运行速度等方面与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