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题阶段论文五里铺小学杨燕芳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一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以鱼吃,只能使人享用一时;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则能使人终生有鱼享用。用老子的这句名言来形容今日的教育方式的改革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今日,我将这句话运用在中年级学生的习作指导中,从初步练习习作到让他们在生活中多闻、广见,写出表达自我真实情感的习作。《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习作和想象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三年级则要求:“开始练习习作时,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主要是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强调如实表达,事实上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培养学生再现生活的表达能力,不要瞎编,不要说假话,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从教六年的我一直接触的是中高年级的学生。说到中高段的语文教学,老师,学生都把重心放在习作上。以下是我对习作教学的一些观点。一、想我所想,写我所写。习作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要产生情感,那必须得要有兴趣,兴趣是习作的前提。1.“润物无声”,学文中指导习作方法。我不断发掘教材本身的语言素材,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美,积累语言表象,与作者产生共鸣,并真正领略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产生一种想把自己生活中的美好感受、体验,表达出来的愿望,进而产生习作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我选取有代表性的阅读篇目,顺势引导学生写作。在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总分句式时,我经常选取教材中的典型篇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例如我选取《荷花》中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把第一句进行特殊标注,让学生领悟总起句概括的好处。紧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各分句的表达效果,发现这样写得精妙所在。之后给出一些总起句的开头。“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向草场跑去。”“湛蓝深远的天空上飘着洁白的云朵。”“春天到了,天空中飘摇着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风筝。”孩子们在提示引导中写得很棒,想象很丰富,语言比较到位。2.信手拈来,生活,习作的源泉。(1)我在习作指导的时候总结出了“三要”的教学经:一要打破传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时时留意,处处观察,心有灵感,提笔写来;二要充分运用学生无意注意的心理特点,寓习作指导于观察和活动之中;三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观察和活动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一篇习作。通过以上“三要”,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件愉快、高兴的事。我们班级中人数多,在七十多人的班级中让人人愿意习作,爱上写作,实非易事。在班级中我采用了“轮流日记”的办法,将班级中的孩子们按习作能力进行分组,每五人一组,每人一天写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等等。孩子们不但可以写自己的,还可以看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有些同学之间有了矛盾或祝福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去传递。在这种练习中,学生们的写作欲望增强,水平在对比中提高了。习作内容更贴近生活,真实地反映着自己的“喜、怒、哀、乐”。(2)“赏识”习作信心的培土。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表达;批改和评讲学生的习作,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并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如:变天三年级二班岳长鑫2009年4月20日星期一天气:雷雨上第二节课的时候,突然天空暗了下来,真像大人们所说的夏天的天就想孩子们的脸,说变就变,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太阳无可奈何地躲进了灰色的云彩里,漫天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黑沉沉地压下来,大地变得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