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学生获得发展的课堂教学才是有实效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即获得了“三维”教学目标,也就在课堂中获得了实效。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保障和途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而又朴实的主题。在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我们不难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教学的工具性得以体现,人文性倍受关注,课堂上既有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宁静,又有师生、生生互相交流、合作学习时的热闹……似乎这样的课堂应该很不错的,但在这“合作”与“交流”的背后,在这“宁静”与“热闹”之中,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学生真的都学懂了吗?真的都学得有趣吗?特别是我们校的学生平时都不爱回答问题,谈什么合作、互动很多时候就是一句空话,我到不少学校听过课,大多是教师抱的多,放的少,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大面积存在,它的实效就是满堂灌,听完之后再背完、抄完。这与我们新课标的实效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谈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往往是一句空话。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的效益主要表现在课堂上,也就是说,实效性的起码要求是一堂好课,那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我记得有位老师曾说过的的话: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好课首先要真实。真实,就是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惟有真实才能看得出老师以学定教的基本功,才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其次要朴实。朴实,就是没有无实效的花架子,没有哗众取宠的调侃,惟有这样,观摩课才不会是只能欣赏不能实用的“时装秀”,才不会让人自叹弗如和感到不可逾越。更重要的是扎实。扎实,就是不人为提高或者降低学习标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感受,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有运用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课堂的实效性。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与大家交流:一、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近年来,教师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不同层次的学习,教师队伍的学历整体有了很大提高,我们学校教师都是专科以上学历,有的是本科及以上,但有学历不一定有文化素养。所谓文化素养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总和。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而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教师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文化素养应该包括广博的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能驾驭本学科教学的学科文化素养;体现自身教育态度和理念的教育文化素养三个领域。所以,作为教师要多读书,博览群书,知古通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在“五个一”的工程中,就要求每位教师每期要读一本教育专著,读一读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书读多了,教师掌握的知识就丰富了,在课堂上才能滔滔不绝,更好地驾驭课堂,更好地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课堂才能生动活泼,学生才可能学有所获,否则,将会导致课堂的僵化,不受学生欢迎。二、不断创新,提高专业素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智慧地、创造性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得做到以下几点:(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认真学习每一册《教师用书》中的说明或写给教师的话,在不断学习中了解学科的特点,明确学科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掌握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及学习方法,让自己学有实效,用有效的时间学习有用的东西。(二)认真学习研读新教材,不断创新教材。教师要由教材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使用者,只有做到整体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才能寻找到整本教材的价值取向,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研读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只有教材中的文本才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关注点和集合点。虽然目前人们对课本的处理方法很多,各不相同。但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