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经典上路,与阅读同行黄沙漫天,掠过我的发髻;黑云压城,涌进我的胸膛;千年风尘,迷离了我的双眼,我只能不停的呼唤,任凭风霜冰封了我的躯体。朗朗乾坤,如今风云变幻;浩浩长河,却已过眼云烟。是什么让经典阅读如此脆弱?是什么让经典阅读如此卑微?我一遍又一遍的追问,曾经的四书五经哪里去了,曾经的礼义廉耻哪里去了,曾经的仁者无敌哪里去了。泪眼问天天不语,残红飞过秋千去。我不断踟蹰着,当文化快餐肆无忌惮地轰鸣的时候;我不断踟蹰着,当庸俗的烽火燃烧在整个华夏的土地的时候;我不断的踟蹰着,当经典被恶意曲解的时候;我不断踟蹰着,当圣贤被支离破碎的时候。我好恨,恨长路漫漫、何处是归途;我好恨,恨山水迢迢,为什么呐喊就是叫不醒对经典阅读昏昏欲睡的人们。我只能膜拜天,虔诚地。终于,一声呐喊划破了整个苍穹——重视国学,成就未来多少年的期盼,多少年的翘首,多少年的回眸,多少年的梦寐以求。终于,尘埃落下。走进经典,便走进了历史的心脏,也走进了博大与恢弘。这里有浩浩汤汤的银河之水,这里缠绵悱恻的在水一方,这里更有震今烁古的精魂。随便一处旷野,一处上坡,甚至一个土疙瘩,就是一首牧歌,一方朝拜的圣地。侠义的荆轲:当惊涛冲击着堤岸,历史的天空便风起云涌,是苍凉悲壮,是雄心壮志,是侠肝义胆。大漠的残阳,洒下一片殷红,红光割断了易水的悲歌。众人拂袖,挥不去的却是绵绵的伤感。“士为知己者死”的光芒照射着他,“刺政于座”便掷地有声,犀利的目光隐隐透出勇者的无畏与坚决。坚毅的面容默默刻下智者不惑的自信和执着。太子丹为他斟上了诀别的最后一杯酒。歌女为他整理好衣襟。易水悲凉,他充满不悔;筑声凄凄,他义无反顾,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一声,气吞山河,让山河移位,让风云变色。于是,他带走了田光忠于以死相求的诚恳,带走了徐夫人最后的一把匕首,带走了尚还幼稚的舞阳,带走了当地百姓最纯的泪水。一时间,他已重任在身一刹那,箭已离弦而去。落叶满街红不扫。留念处,落英轻轻翻飞。一声嘶鸣,绝尘而去,让豪情盈怀。他踏着送别的节拍远离了燕的楼阁,远离了熟悉的乡土,远离了刎颈之交的知己。这就是荆轲,率真,执着,果断,大义只手撑起蓝天。秦国的天明朗深远,秦国的乐悠扬清冽。城郭,苍然挺立;兵戈,熠熠生辉;殿堂,富丽堂皇;赢政,高高在上。荆轲的心中掠过一丝寒意。然而他还是一步一步走上了巍峨的台阶,带着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从容而自信。身后,是一个修长的背影。图穷匕现的终点是一座悲壮的坟墓。生命的无奈,荆轲的高亢,只是剑短气长。匕首掷出,火花飞溅,刹那定格成永恒。生,有何幸;死,有何哀。从此,这块土地的上空便有一轮殷红的残阳,映红了整个江天,那是历史的深远处的一腔热血,沸腾中外,光耀千古。于是,引领的无数仁人志士,便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多愁的杜甫:一袭素衣,站在高高的山巅之上,手指轻轻一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便成了人间的极品。飒飒秋风吹动衣衫,更吹出他的单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站在高台之上的杜甫,怅望悠悠江水,无尽天涯,何处是归程?面对风雨同舟的妻儿,他负疚“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面对社稷苍生,他关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面对亲人朋友的生死离别,他感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此生”“音书长未达,况乃未休兵”;面对民生苦难,他心忧“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他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之诗,无处不见其忧国爱民之心,悯时伤世之情。人不愧诗圣,诗不愧诗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何等悲壮;“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胸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何等气度,因为他始终坚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民主的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为之事,不言之教。你用天籁般的声音演绎着你的智慧。当西方的天空还是朦胧的一片,你却用先民的火把点亮了一方。你用舒缓的语气告诉大家,什么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