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资源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丝绸之路、长城边关,河西四郡、大漠孤烟,黄土高坡、甘南草原……,在充满传奇色彩与浪漫神韵的丝绸古道上,在辽阔的中国西北腹地,甘肃传承着黄河上游八千年的文化与文明,丝绸之路两千年的辉煌与梦想。敦煌宝窟、嘉峪雄关、拉卜楞寺、麦积云烟,甘肃的旅游美景魅力无限,成为旅游的梦境,旅游的天堂。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中枢,东邻陕西,西接新疆海,为中国丝绸之路旅游线和青藏旅游线的必经之地。古老的丝绸之路横贯东西,黄河干道纵穿南北。甘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有莫高窟、嘉峪关长城等2处世界文化遗产,7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5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肃自然风光雄奇壮美,类型多样,有戈壁、沙漠、冰川、雪山、森林、草原、雅丹、丹霞地貌等多种自然奇观。甘肃有45个民族,各民族风情浓郁,传统节庆活动独具特色。嘉峪关关城文化景区(5A)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嘉峪关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嘉峪关关城文化景区由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臂长城、长城博物馆等景点构成。嘉峪关关城嘉峪关关城嘉峪关关城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雄关”、“边陲锁钥”之称。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以明墙连接第一墩,以暗臂连接悬壁长城,形成明代万里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最西关隘。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长城东起点山海关遥相呼应。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1372-1539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得有“天下雄关”、“连陲锁阴”之称。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关城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万里长城第一墩:万里长城第一墩又名“讨赖河墩”,位于嘉峪关南讨赖河岸,距关城7.5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3年)是原肃州西长城的南端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西段第一墩台,故名:万里长城第一墩。它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城沿线气势最为壮观的墩台。“万里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66座烽燧墩台的南路十墩之首,除司屯兵、烽火、传递军情、保护屯耕和保障通商、通讯外,由于其形威严高耸,其势雄壮险峻,还具有重要的军事威慑作用。它的存在及其完整保存是构成现在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完整性的重要依据。悬壁长城悬壁长城位于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坡,距市区约14公里,属嘉峪关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始筑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原长1.5公里,为片石夹土墙,现存长城750米,其中有231米的黄土夯筑城墙攀援于高150米,倾斜度为45度的山脊上,似凌空倒挂,因而得名“悬壁长城”。顺城墙顶拾级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陡峻处如攀绝壁。悬壁长城又被人们称为"西部八达岭"。长城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建成于1988年底,于1989年10月正式开馆,是我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地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