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统计工作发展思考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统计工作面临全新的更为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XX省各地适应粮食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对统计工作的领导,积极开展社会粮食统计调查,确保了粮食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社会粮食统计体系已初步形成。粮食统计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型,在粮食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统计经费不足、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力量薄弱、统计手段较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粮食经济的发展不协调,与粮食管理社会化和宏观调控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等问题。困扰粮食统计发展的深层次因素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社会粮食统计工作开展的难度还相当大。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采取切实措施,以粮食购销市场化要求为导向,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管理体制,推进粮食统计工作可持续发展,为粮食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一、社会粮食统计工作的特点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XX省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粮食统计建设,粮食统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1.统计管理由行业规定向依法行政转变。现行的粮食统计制度是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精神,为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形势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切实履行政府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全社会粮食行业统计职能而面向全社会制订和颁布的,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使粮食统计走上了法治的轨道,确保了粮食统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全了粮食统计管理体系,增强了粮食统计工作的权威性,提高了粮食企业的法律意识,对于依法治粮具有重要意义。2.统计范围由部门统计向社会统计转变。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统计范围不断拓展。在继续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统计的同时,将社会重点粮食经营企业、重点粮食转化企业、连锁超市、批发市场等多种类型的粮食企业纳入统计范围,建立了第1页共8页多层面的覆盖全社会的粮食流通统计网络,粮食流通总量占全社会的80%以上,适应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向全社会管理转变的需要。目前全省共落实调查对象3961个,占企业总数量的60%左右。其中国有粮油经营企业1400个,非国有粮油经营企业(含规模较大的个体工商户)1918个,粮食转化企业406个,重点超市门店200个,批发市场40个。大部分企业对统计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已按要求建立了统计台账,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统计数据,全社会依法统计的氛围正在形成。3.统计方法由全面调查向多种调查方法并用转变。积极改革统计调查体系,打破单一的统计报表调查方式,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相结合,积极推广抽样调查方法,开展社会粮食统计调查,调查的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不断增强。从2002年开始连续四年在全省采取以统计报表为基础,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省部分农户、城镇居民户和粮食加工、转化、经营企业进行调查,基本摸清了XX省粮食供需状况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可靠依据。4.统计手段由简单数据管理向现代化信息技术转变。为适应社会粮食统计工作的要求,改进粮食统计工作手段,切实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全省稳步推进统计信息系统建设。一方面,按照国家粮食局的要求,结合XX省实际情况,抓紧做好统计计算机升级换代工作,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技术培训,统计手段实现了由简单数据管理向现代化信息技术转变,提高了统计信息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各地还根据地方粮食储备管理办法的要求,积极推进地方粮食储备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储备管理工作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地方储备粮实行有效监管,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二、影响社会粮食统计工作发展的成因粮食统计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其在粮食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粮食统计存在的问题有多种原因,需要认真分析,加以解决。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统计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粮食统计工作产生很大的冲击。粮食统计存在的问题既有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存在职能转变不到位,管理乏力的第2页共8页原因,也有市场缺乏需求,市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