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公众参与廉政建设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改革开放36年来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战略思路,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廉政建设的党内监督途径、制度途径、社会途径、心理途径等各个方面,其中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合理地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体系使廉政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具有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突出了公众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提出了廉政建设领域深化改革的明确方向和具体要求,形成标本兼治,本末并重的监督体系,进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意义重大。公众参与廉政建设,是新时期惩防腐败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现实要求。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廉政建设;公众参与;权力制约1理论意义1)拓展了对我国公众参与领域问题的研究。“公众参与”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学者对公众参与领域的研究已涵盖了选举、立法等多个方面。但关于“廉政2建设”(有研究反腐的)这一领域的公众参与研究却比较鲜见。本文则是尝试研究公众参与廉政建设问题的一项研究。(2)开辟了公众参与廉政建设研究的新视角。把公众参与廉政建设嵌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去研究,是本文的重要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是今后党和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笔者通过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梳理,总结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特点,紧紧围绕着这些特点论述了我国公众参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问题。2实践意义(1)对推进我国廉政建设的实践具有启示意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腐败情况和制度缺陷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廉政建设是必然的选择,但廉政建设反反复复却始终没有一个治本之策。本文从公众参与的角度探讨廉政建设发展问题,从突出参与主体、转变执政者职能、畅通参与途径,完善制度机制四个方面探讨了公众参与廉政建设的发展路径,对当前我国廉政建设的实践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对构建我国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公众参与廉政建设,能不断健全民主监督、3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这对互联网时代构建我国监督和规范权力运行体系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3)对推进我国公众参与廉政建设法制化进程具有借鉴价值。本文主张将公众参与廉政建设方面的内容加入到法制的健全与修订规划当中,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逐步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使反腐倡廉工作有法可依,有利于提高反腐败制度化、法治化水平。3公众参与廉政建设的基础理论相关研究王振海所著的《公众政治论》是较早关注公众参与领域的研究成果。其建立了公众本位的政治观,分析了公众对公共权力的委托与让渡,公众在政治中的主体地位,国家的公共属性和政府的公众代理工具特性进而揭示理性政治的价值导向,为公众参与廉政建设的研究奠定了理论支撑。王锡锌所著的《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概览评估了中国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以描述性、实证性的方法通过参与形式和参与领域为逻辑展开研究论述,并通过案例实证指出问题的不足和原因。刘杰所著的《中国廉政建设的路径分析》就如何有效开展反腐败、廉政建设应遵循怎样的价值理念和方式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对公众参与4廉政建设提出了制度性的设想。林喆所著的《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从腐败现象的生成机理入手,围绕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问题展开论述,并对转型时期中国反腐败战略和公众参与廉政建设方面构想作了新的思考。蔡定剑所著的《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研究了公众参与的形成、发展过程、参与的主要表现、参与的过程和方式、作用和效果、重要事例、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公众参与主体的作用和角色进行了考察。4公众参与廉政建设重要意义的相关研究陈云生1998年在《法治和公众参与反腐倡廉》一文中较早的将公众参与和反腐倡廉结合研究,他指出反腐倡廉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工程,非集政治、经济、司法、教育等各种手段绝难成功,其中广泛吸引广大公众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