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杨氏之子 (3)VIP免费

杨氏之子 (3)_第1页
1/2
杨氏之子 (3)_第2页
2/2
杨氏之子一、新课导入:大家仔细听了,天外来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大家看一看,嚼一嚼,这是什么意思?他要说个啥?(生听、读、想)嘿,这就是文言文,其实他们并不神秘,且听我道来: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来我们一起去揭开她的面纱。二、读题质疑,形成期待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从中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谁。2.教师扣题引疑,了解学生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3.教师梳理主要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2.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重点指导学生读通以下句子:1.“孔君平/诣/其父”2.“孔/指以示儿/曰”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3.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教师板书“甚聪惠”,指导弄懂“甚”和“惠”的意思)四、品读课文,读出韵味1.默读课文,读懂语句(要求: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思考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2.交流讨论,互学释疑。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1)围绕“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概括。(2)找出课文中的四句话,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在朗读及感悟人物形象上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指导。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1.读懂“诣”“乃”;2.指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读好句子。强调: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懂其意思,更要读好节奏。3.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为设果,果有杨梅。(1.指名说句意,思考:这里是谁为谁设果?是怎么知道的?2.联系上下文,学生讲明句意。朗读,初步体会文言文简约的特点。)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1.读懂“此”的含义,说清句意。2.启发学生弄明白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认识“杨梅”和“杨氏之子”之间的联系。3.读懂“君”指的是谁,以及这一称呼的意义。4.想象当时人物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读懂“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杨氏之子“善听”“妙答”2.读懂“应声答曰”,体会杨氏之子“反应快”3.读懂“未闻”,体会杨氏之子回答语气委婉,且回应有力”。)-------由1.2.3.得(杨氏之子:答得妙反应快,甚聪慧)(3)指导学生将上句连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体会文中语言之妙趣,感悟文中人物之形象。4.运用语言,活化形象(1)读课文第一句,教师总结全文,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夸一夸杨氏之子。(2)朗诵全文。五、课堂练习:1.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全文。2.课文后面的问题自我完善。六、作业安排:1.课后以不同的较色对话,由于其变化,融入思想。2.介绍《世说新语》,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此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杨氏之子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