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之“破窗理论”摘要:从”破窗理论”的概念和意义出发,得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启示后提出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关键词:破窗理论;班级管理;班主任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2-0513-011.何为”破窗理论”?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做过一个实验,他找了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放在不同地方,他先把其中一辆的车牌摘掉,并且把车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被人盗走,而另一辆放在杂乱街区的汽车一周之内却完好无损。后来他又把这一辆车的玻璃敲了个洞,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它也不见了。以这个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破窗效应,滋生犯罪。班级管理亦是如此。在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验证这个理论的事实比比皆是。如果地上有片垃圾,可能就会有更多的纸屑、饮料瓶、塑料袋;如果墙面上有一块脚印或球印,就可能会有无数个这样的脚印或球印;如果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旷课,就可能有更多的学生迟到、旷课……学生打破”窗户”是无意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其他学生就会纷纷效仿,以至于不得不花大力气整改甚至还会徒劳无功。可见,班级管理班主任要视小为大,要学会”小题大做”,见到被打破的”窗子”要及时修复。2.”破窗效应”的危害在班级建设中,任何一件有碍于班级整体发展的事情,即使只是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一方面,犯错误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容易使其更加有恃无恐,今后其行为将更加难以控制;从更深层次来说,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其他学生就把这种错误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正确认识受混淆,是非分辨能力下降;即使学生当时对此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由于班主任当时没有明确表态,并采取必要措施,也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暗示性作用,错误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在广大学生中将产生辐射作用,正气受抑制,邪气滋长,由此在班级管理中产生”破窗效应”,对班级的建设造成不可估计的不良后果。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警惕在班级中”破窗效应”的发生,让一切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3.班级管理中可能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在班级管理中,可以说时时都存在着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但是,这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3.1开头不慎。在每个班级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第一”所产生的辐射效应是无穷的。第一次班会课,第一次大考,第一节课,第一次作业……如果每一个”第一”班主任都能认真设计,严格要求,每一个”第一”都能获得成功,那么今后这些活动将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反之,若有某个”第一”因为设计不够严密,或者管理不够规范到位,则学生很容易从中看出他们”活动”的可能性,以后这一类的活动如果想再”亡羊补牢”严格要求,难度就大得多。3.2对错误行为制止不及时。有时候,由于班主任的事务繁忙,错误行为本身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或由于其它的一些客观因素,班主任是在错误行为发生几天之后,甚至是几个星期之后才对其进行处理;有些班主任又可能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冷处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批评惩罚涉及人员就了事。但是,殊不知,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及时、”一针见血”及彻底。不及时教育会为今后的教育设置路障;而不彻底的教育则容易留下后患,而且由于班主任误以为任务完成放松了警惕,反而为新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错误的发生提供了沃土。3.3对学生错误行为教育不得法。如果教育无法深入人心,则学生可能出现”阳奉阴违”的现象:表面上承认错误,接受教育,实际上”心结”仍未解开,待机再动;如果此时在班中存在一些类似的同学,则容易纠结成党,在班中形成一股”反势力”,使班主任工作处处受阻。3.4规章制度不严密。如果班级中有一整套完善的班级管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