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有效供给问题调研报告“藏粮于库、藏粮于地、藏粮于科技”(以下简称“三藏”)都是平衡粮食供求关系、保证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但建国以后,由于长期受粮食紧缺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对藏粮于科技和藏粮于地有机结合的问题研究较少,更缺乏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理在20*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实现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的结合。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建立新型的现代粮食储备体系,提高粮食自给率,降低国际依存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谐,保证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一、“三藏”的内涵释义“三藏”是现代粮食储备的三种形式。“藏粮于库”是指通过仓库储存一定数量的粮食,在市场供求变化或粮价波动时,通过吞吐,增加或减少市场上粮食的供给数量,调节市场粮价,以此来维持市场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和粮价大体稳定。目前,在我国“藏粮于库”有三种形式,即政府(中央和地方)储备、企业储备和民间储备。“藏粮于地”是指在粮食供过于求时,采取休耕或轮耕一部分土地来减少粮食生产数量,在粮食紧缺时又将这些土地迅速用于生产粮食,通过耕地的增加或减少来维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实行土地休耕,虽然不生产粮食,但粮食生产能力还在,并且土地休耕后还可提高地力,实际上就等于把粮食生产能力储存在土地中。“藏粮于科技”是指通过研究开发粮食科技,用科技手段维持粮食供求平衡,坚持应用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战略,根据粮食市场的平衡状态,适时地采用相应的技术’,始终保持科学技术的接续能力。由于粮食产品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导致丰歉年之间粮食产量波动较大,供给弹性大;而粮食产品消费又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品,刚性强、弹性小、需求刚性与供给弹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要保持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就必须要进行粮食储备。而“藏粮于库”、第1页共7页“藏粮于地”、‘‘藏粮于科技”则是粮食储备的三种不同形式,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藏粮于库”是手段,是短期的应对措施。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摆脱自然条件的影响,年度间丰歉不均;丰收年度粮食供大于求,歉收年度粮食供不应求,而粮食产品生产周期长,多了不能立即消费掉,少了也不能马上生产出来,因此粮库就像一个“蓄水池”,粮多了储起来,粮少了放出去,通过吞吐调节,使年度间的粮食供给得以均衡。“藏粮于地”是根本,是阶段性调节措施。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物质保障,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粮食消费大国,如果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做依托和后备,一旦粮食供给不足,要想增加粮食生产也无计可施。“藏粮于科技”是保证,是长远的战略措施。耕地是有限的,而技术进步是无限的,我国人多耕地少,要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要,保证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必须有不断创新的粮食增产技术来保证。“三藏”之间虽然各有其不同特点,但也相互联系,三者作为粮食储备的具体形式,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效完整的粮食安全保证体系。二、“三藏”有机结合的现实意义粮食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粮食安全面临的压力加大,粮食流通现代化任务加重,粮食企业和产业面临的国内国际竞争加剧,这对建立粮食储备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给建立新型的现代粮食储备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建立新型的现代粮食储备体系带来了历史机遇。我们要正确把握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新形势,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和粮食工作的全局角度,充分认识积极推行与之相适应的“三藏”有机结合现代粮食储备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三藏”的有机结合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第2页共7页我国人口多,土地少,农业基础条件差,粮食供给丰欠不均,必须要有一定的粮食储备来进行调节,而储备调节属于市场调节基础上的事后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场调节作用的正常发挥,这就要求储备数量应有合理规模、合理布局及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