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施教日期年月日主备人:苏建冲教学内容5.卢沟桥烽火共几课时2课型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初步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4.学习文章的第一段,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教学重、难点1.初步理解课文。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教学资源卢沟桥始建于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预习设计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3.完成习字册。4.查词典,理解词语:蚕食、咽喉、挑衅、同仇敌忾、蓄谋。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让学生说说这三个分别是什么日子?(5分钟)“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卢沟桥事变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日解题:指名读“烽”,注意读准后鼻音。“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一、导人新课1.板书三个日子:1931年9月18日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谁来说说这三个分别是什么日子?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东北的事件。3.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课1二.自学课文。(15分钟)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①自由读。②指名读。③齐读。(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指导分段: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三.学习第一段(10分钟)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2.交流对关键词的理解:如,侵占、蚕食、魔爪等3.卢沟桥的战略地位。让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喻?4.齐读第一段。题)解题:指名读“烽”,注意读准后鼻音。4.解题:“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5.设疑,出示学程单:二.初读感知1.检查自学情况。2.交流分段情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三.学习第一段1.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并通过学习文本,使学生知道“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2.看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3.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4.齐读第一段。作业设计(10分钟)★完成习字册。★★完成《一课一练》第1、2题和《补充习题》中的第1、2、3题。★★★写出五个体现我军英勇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