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期终复习2012.12一.选择题1.科学家为证实自己所提的假设,常以什么为重要的支持依据()A、观察B、实验C、推论D、考察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观察与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B、在进行生物实验时,一定要遵守实验室规则C、测量误差是人为的,完全可以避免。D、在学习中,生物标本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物。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某4.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蛆是从那里来得”实验,正确的步骤应该是()①做出假设②实验(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③提出问题④根据实验得出结论⑤与他人交流和合作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C、③①②④⑤D、②③①⑤④5.人口普查是利用科学探究方法中的()A.观察B.调查C.实验D.收集和分析资料6.四个同学使用不同的显微镜镜头组合(如下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细胞最多的是();看到细胞最大的是()ABCD目镜15×10×10×15×物镜40×40×10×10×7.显微镜对光时,应首先()A、转动粗准焦螺旋,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B、转动细准焦螺旋,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C、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D、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8.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下降镜筒时为什么眼睛要注视物镜()A.观察物镜是否对准通光孔B.避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C.观察物镜是否对准反光镜D.可以在视野中找到物像9.将载玻片上写的英文字母P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时看见的物像应是()A.pB.qC.bD.d10.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若在视野左下方,要想将物像置于视野正中央,应将装片移向()1A、左下方B、右上方C、左上方D、右下方11.在使用显微镜时,可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部件是()A.粗准焦螺旋B.转换器C.遮光器D.细准焦螺旋12.由口、咽、食管、胃、肠、肛门和肝脏等器官组成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B.运动系统C.循环系统D.呼吸系统13.如果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A生产者和消费者B生产者和分解者C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D消费者和分解者14.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狐狸与野兔B.工蜂与蜂王C.水稻与稗草D.跳蚤与小狗15.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B.温度C.水D.空气16.在生态系统中正确的食物链是A.阳光→狼→羊→绿色植物B.绿色植物→昆虫→蛙→蛇→鹰C.分解者→蛇→昆虫→蛙D.细菌→羊→狼→绿色植物17.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至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D.食物链18.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C、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D、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1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植物B.动物C.病毒D.腐生细菌和真菌20.下列属于最大的生态系统的是()A.海洋生态系统B.生物圈C.池塘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2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A.捕食B.合作C.竞争D.寄生22.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环境对生物的制约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适应2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B.细菌和真菌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D.阳光、空气和水都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24.由于能量的流动是逐级减少的,那么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类生物数量最少()2A、鹰B、青蛙C、昆虫D、草25.科学研究发现,用适量的“汽水”(一种能释放二氧化碳的溶液)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原因是它能()A.增强呼吸作用B.增强光合作用C.增强蒸腾作用D.促进水分吸收26.沙漠中的骆驼刺,根能扎入地下几十米深处寻找水源,根能长长的原因是()A.根尖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B.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断增加新细胞C.根尖根冠不断增加新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