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文言词语。2、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二、简介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三、介绍文体知识:“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四、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2、检查自读情况:(1)字音学习:蕃fan淤泥yu莲lian濯zhuo亵xie鲜有闻xian噫yi颐yi(2)词语释义: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濯清涟而不妖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蔓:生枝蔓枝:长枝节香远益清远:远播益: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3)重点句段翻译: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五、研读文本: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喜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章的语句回答。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这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语句描写角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香远益清芳香亭亭净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3、说说各体现了什么品质?托物言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献媚权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胸襟磊落,豁达正直香远益清→美德可以永远传播亭亭净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端庄,气节高尚,令人尊敬4、为什么写陶渊明独爱菊花?写菊有何作用?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熬霜斗雪,品格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5、文中为什么要描写牡丹?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富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使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6、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通过莲花的描写,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7、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思想的句子,并指出作者的处世态度是什么?明确: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几个句子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定不移地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主张入世,不赞成避世。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贵,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六、小结:作者赞美莲的美好形象和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爱莲说》。2、课后“研讨与练习”三。附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濯清涟而不妖——————————————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益清————————————---——-芳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托物———————————————————言志(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爱莲说》教学设计阿尔拉中心校郭百玲《爱莲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说课的篇目是《爱莲说》,本文是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