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小说的写作立场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一位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写作的作家,他一直坚守着民间立场,为农村和农民做贡献。作为二十世纪大众化文学的领军者,他对农村和农民命运的关心都在其小说中有所体现,一生都致力于为农民而写作,恪守民间立场。他的民间立场,使他的作品为新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也由此确立了“赵树理方向”。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赵树理的民间立场,其一是赵树理小说的民间叙事内容,这个方面主要从赵树理对农村状况的真实描写和对农民文化的基本认同两方面来阐释,其中用赵树理的代表小说和将他与另一位抒写农民的作家鲁迅进行对比,来说明他的民间立场的真实性。其二是赵树理小说的民间叙事艺术,主要从小说的口语化特征、故事化特征和大团圆结局等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论证赵树理的民间立场,将其与同时代作家孙犁在语言运用方面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赵树理的民间立场。。关键词:赵树理民间立场农民文化大团圆结局引言鲁迅是第一位在作品中把农民当作核心人物来描写的,但是真正意义上为农民写作,始终把农民放在第一位的只有赵树理。尽管赵树理时代已经距离我们半个世纪,对他的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具有颇多争议,但无法否认的是,从他的小说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处处为民的用心。赵树理一生倡导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广大劳动人民写作,反映社会现实,这不仅影响了后世作家,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间是指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的一个现实的文化空间。这个空间和国家的概念相对,在国家权力中心以及它的主流文化的边缘存在和发展。“民间立场是相对于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形态对人生、生活乃至世界所进行的民间性整体关照”。[1]这篇文章主要研究的是赵树理作品所体现的民间立场,他的立场立足于农民生活的实际利益,主要描写农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具有务实性的特点。他本身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中的各种事情都了如指掌,对农民的喜恶也十分通透,了解农民的需要,与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情结,正是基于这种深厚的农民情结,又恰逢适应时代政治的需要,他提笔为农民写作,成为党和农村联系的重要枢纽。他的小说情节就是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好与坏、善与恶都被反映出来,也反映了农民的价值观念的变迁。在赵树理的价值观念中,农民的利益永远是至高无上的,农民文化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他一直用自己的小说内容证明自己的民间立场,也用自己的创作向党反映农民的心声,缩短了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他的民间立场对当今时代也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基于此,赵树理在当代文学史上始终屹立着丰碑,为后世所景仰。赵树理小说的民间叙事内容(一)农民生活状况的现实描述赵树理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度过,对农民和农村状况了解的十分透彻,周扬曾说过:“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超过赵树理”。[2]赵树理常年与民众生活在一起,生活在农村,与人民群众一起吃住,甚至是在一同劳作。赵树理一直坚信只有自己融入农民群众,与他们过同样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日常,才能真正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才能更了解他们,才能为自己的创作找到人物、情节、结果的原型。赵树理在下乡工作中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来做的。正是因为他长期参加农村各种实践活动,赵树理的每一本著作几乎都是以农村生活生产实践为原型而创做出来的。例如在《邪不压正》这本书中,主要是描写土地改革时期的经验教训,以小宝和软英的恋爱故事为线索,其中穿插着刘锡元、小旦、小昌等人的一系列故事情节,其中小旦和小昌才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小旦是一个典型的地痞无赖,他唯利是图,凭借着为地主办事,干各种欺压农民的坏事,他胁迫聚财同意软英和比软英大十五岁的刘忠结婚,但是当下河村解放之后,他就立马帮助共产党揪出了大地主刘锡元,此后便成了积极分子,混进了干部班子中,还因此获得一大笔财物,后来他看到干部小昌是农会主席,有权有势,就投靠小昌,并帮助小昌强迫软英嫁给小昌十四五岁的儿子。但后来小昌和小旦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软英和小宝也最终有了好的结局。小昌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