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教学问题,根源是学生的学习问题。“教”与“学”是一对天然的矛盾统一体,教师“教”之过度,必然导致学生“学”之欠度。而现行学校教学,总也走不出“以教代学,重教轻学,有‘教研’无‘学研’”的教学实践窠臼。因此,明学道、研学策、优学法当是学校教育科研中不可或缺的课题。“学习”最早出现在《礼记·月令篇》:“鹰乃学习。”小鹰模仿老鹰煽动翅膀谓之“学”,翅膀煽动形成微弱的风谓之“习”,“微风习习”应源于此,“学习”即快乐成长的活动。“学习”最早用于人类源于孔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且能时常运用,显然是一件愉快的事!学习的发生过程并不仅限于听、说、读、写、思,学习的器官也不仅限于眼、耳、口、手、脑。其实,人的身体任何部位都可以学习,都可以接受信息,也都可以以特有形式输出知识。学习的机理是身体不同部位接受到外在特有信息后,传输给大脑,大脑首先对信息识别,然后进行同化,再进行顺化,即与原有的相关知识链接融合,并最终纳入到原有知识序列之中。凡不能被识别的信息,也就无法被大脑同化与顺化,就成为信息碎片,被闲置或遗失。信息对实施同化和顺化的大脑又具有反作用,对接收信息的相关肢体也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会促进肢体进化和大脑开化,心灵也会得到润化,整个人就被文化了,文化使人越来越聪明,这应是素质教育的夙愿!“学习”的内容可来源于书籍,也可来自于生活、劳动实践。书籍成为人类隔时空交流的重要载体。学生的学习主要指书籍,课本知识是专家们精心筛选的人类文化精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因此课本务必要学好,也应该能学好,尤其是必修课本。当然,重视课本并不排斥课外书籍,恰恰相反,大量阅读好的课外读物,反而会有助于课本学习。重视课本,但又不能把课本学死,要活学活用,尤其要联系生活与劳动实际,学以致用才有价值,活学才会学有所成!“学习”的策略有“他主与自主、独立与合作、接受与探究”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中相对应的两种方式,好与不好,不能一概而论,它们都有价值,只是因不同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而有所差异。对于初入学的孩子,或刚接触一门学科的学习,“他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的教授能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入门知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之后,“自主”学习才能逐步取代“他主”学习。“独立与合作”与学生的个性因素有关,比如场独立性强的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容易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而场依赖性强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效果最好。至于“接受与探究”,这主要取决于教学目标,比如:以接受信息、把握动态为目标的学习,宜采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宜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方法会因人而异,世间本无“通适最优学习方法”,事实上,学无定法,但学要得法,适合自己才是好法。学无定法并不意味着学习无法,学习有规律可循,比如说,“循序渐进”就是任何年龄段、任何学科学习都应遵循的学习原则;尽可能多的调动身体的器官参与学习,一定比单一器官学习效果更好;学习目标明确,适度紧张,心情愉悦,精力充沛,学习效率会更高;及时复习,反复练习,学以致用会让学到的知识质量高、品质好,等等。优化学法无止境,学法优化靠自己,不断摸索与积累,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学习方法。《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学习,作为人类开蒙与进化的重要活动形式,自然有其必然的规律性;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必然有其深奥的秘密。人类迄今为止,无论对自身秘密的了解,还是对学习这一活动的认知,都十分肤浅,甚至无知。教育承载着认知规律与探究奥秘的使命,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理所当然要潜心研究之。姜之洪2015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