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摘要随着社会对幼儿关注度的提升,幼儿社会化问题的不断涌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攻击性行为是一个客观的成长特征,儿童从出生以后就会不自觉的存在一些隐形的攻击行为,但是不能将这种行为笼统的视为错误,应该在接纳的基础上进行行为研究,寻找合理友善的教育方法促进他们的成长。学前儿童健康程度不同,表现出的社会行为也有所不同,中班幼儿的动作、语言发展相对于小班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没有大班幼儿有较好的控制能力,易冲动。幼儿的成长永远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环境,而家庭环境往往起着最直接的作用,研究将在实践调查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围绕幼儿在家庭、幼儿园中的表现展开调查,结合幼儿在园及在家的实际状况进行记录,旨在分析其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矫正策略。关键词:攻击性行为;中班幼儿;矫正策略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1绪论1.1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父母的时间和精力多用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一部分幼儿在生活中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心中的诉求。幼儿时期,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1]。幼儿攻击性行为不仅仅是孩子在幼儿时期不会通过合理、正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更为他们成年后更好的融入社会留下巨大隐患。在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中,家长通常对于孩子的问题保持不在意的态度,直至发现问题严重后开始手忙脚乱,寻求帮助。有些家庭甚至在问题出现后,将错误指向别人,导致问题进一步的恶化。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尽早发现孩子存在幼儿攻击性行为并在发现问题的最初阶段就将问题扼杀于萌芽之中。本研究通过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针对不同幼儿攻击性行为问题进行矫正;使家长、老师及早发现幼儿存在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力求及时发现引导,并努力使其回归到正常幼儿心理轨道上来。1.2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实施,幼儿的成长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2]。每个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过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里经常能看见同伴间发生冲突,还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因幼儿产生的攻击性而烦恼,那些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经常扰乱秩序;人际关系不好;有时甚至会引起同伴的排斥。这不仅影响幼儿自身的发展,还可能影响其他幼儿在幼儿园的情绪,更有甚者会产生厌学和害怕心理。本文将对已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幼儿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为研究背景,旨在分析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矫正策略。期望能够降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机率,进而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1.2.2研究意义通过此次研究,及时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关策略方法来控制和干预行为的发生,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不仅可以保障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可减少幼儿同伴间的伤害,构建和谐的社会风气。本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研究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策略。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学说有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本能说、习性说、挫折攻击说、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模式理论等学说[3]。早期弗洛伊德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本能理论表示儿童的攻击性来自于儿童的破坏性本能。到40年代,多拉德等人指出: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的产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4]。到了60年代,对儿童社会化行为的研究范围变得宽泛了,研究角度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儿童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班杜拉在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真实社会情境的研究,他的社会学习实验考察了学习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由模仿和观察而习得的,不仅可以通过观察方式直接习得,还可通过大众传媒等形式间接习得。进入80年代以后,国外在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观点与方法上有了一些变化,有关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专著、报告大量的增加,道奇等人创立了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模型理论,理论认为,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