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外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净出口更是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面临下行压力。即使如此,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仍然稳步增长,其中2016年中国货物的贸易总额已达到24.3万亿元人民币。中美贸易关系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双边贸易关系之一。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中美贸易总额已达到36429.0亿美元。无论是从贸易规模还是贸易结构,中美贸易关系存在相互的深度融合。因此,中美双边贸易关系是政界和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它不仅会对两国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与此同时,中美贸易余额失衡问题也一直备受瞩目,2016年中美货物贸易的差额已达到7354.6亿美元。人民币汇率被视为是中美贸易余额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特朗普政府在内的不少美国政界人士一度声称中国是“汇率操纵国”,认为中国意图通过对人民币的贬值来取得巨大的贸易余额。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进。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定价机制将参考两个因素:前一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收盘价和为了维持人民币在过去24小时内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不变而需要的人民币兑美元变动幅度。此次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的调整实质上是向浮动汇率方向改革的一次探索,但该定价机制也形成了人民币的“非对称贬值”趋势,即人民币兑美元容易贬值但难以升值——当美元走强时,参考“收盘价+一篮子”两个因素时,人民币会加速贬值;但当美元走弱时,参考“收盘价”这一因素时,由于美国贸易定价权的存在以及国内市场存在持续的美元供应不足,人民币兑美元反而会贬值,这与参考“一篮子”产生的人民币升值效果基本对冲,结果是此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持平。此后市场出现了人民币的持续贬值预期,且存在“单边市场预期的自我强化”,即人民币贬值存在预期的自我实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IFS以及WIND数据,如图1-1所示,2014年至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半年期NDF(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报价)的走势图显示,在此期间,尤其是在2015年8月11日汇改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贬值,且贬值预期较强。图1-12014年至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半年期NDF走势图开放经济下汇率变动对于一国贸易的影响机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在传统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下,汇率是研究一国对贸易时最受关注的因素之一: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前提下,一国货币贬值将促进本国出口,抑制本国出口,从而增加(减少)该国的贸易顺差(逆差)。然而,如表1-1所示,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无论是中国自美国进口的贸易额、中国出口至美国的贸易额或者是中美贸易余额均出现了总量下降、同比增长率下降的趋势。如图1-2所示,我们进一步观察中美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根据2014年至2016年中美贸易余额以及中国出口至美国同比增长率我们发现: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以及半年期NDF均处于明显的贬值期间,中美贸易余额并没有增加,中国出口至美国贸易额月度增长率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可以说,上述传统经济理论似乎不适用于中国的现实情形,中美贸易余额并没有随着人民币汇率的贬值而增加。那么,汇率变动对中美的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余额的影响机制究竟是如何的?汇率变动对贸易价格的影响是否显著?短期所呈现的贸易余额抑制是否会在长期呈现J曲线效应般的反弹?汇率预期的引入对双边贸易行为决策是否有影响,又是否能够有效解释这一与传统经济理论相悖的情形?本文将依照上述思路,在已有研究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并使用ARDL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尝试厘清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的真实关系。1.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根据本文的基本思路,除了绪论,本文其他章节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第2章,文献综述。这一章主要梳理了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以及汇率变动与贸易余额关系的相关文献;第3章,“通缩效应”的提出:一个理论模型分析。这一章基于传统经济理论下汇率的传导机制引入汇率预期和微观行为,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