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深远的民间故事心得体会三(2)班申子墨《包公审石头》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父亲死了,母亲重病卧床,每天卖油条维持生活。一天,孩子卖了100个铜板,想:我得赶紧买药去。小孩太累了,躺在一棵大树底下的石头上睡着了。小孩醒来大吃一惊。篮子里空空的,他便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正好包公从这里经过。问:“小孩,你为什么哭。”小孩将来龙去脉的说了出来。包公摸了摸胡子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叫它把钱还给你。”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包公不会办案。他用各种计策“审”石头,人们纷纷议论,包公是个昏官,包公听了很生气,下令每个人都得罚一个铜钱,扔进水盆里。用油能浮出水面这个计策,抓住了诡计多端的小偷......读书的时候,自己也仿佛是看热闹的人。亲眼看到了包公的庄重严肃;看到了包公的铁面无私;看到了包公的断案无神;看到了包公的神机妙算;看到了包公的镇定自若;看到有勇有谋的精神,还听到了包公那落地有声的声音。表现了包公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智慧。真使我们这些读者身临其境。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包公对任何事情观察得很仔细,很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他应该是一个注重细节、处处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认真负责的人民好官。读了这个故事,我联想到学习,每次考试,因为马虎粗心,学习浮躁,往往平时会做的题目反而出。以后我要向包公学习,学习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改掉坏习惯,使自己不断进步,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材。第二篇: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修桥补路双瞎眼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修桥补路双瞎眼20XX年3月3日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修桥补路双瞎眼这是个民间流传的小故事,环境曲折,细细品味,收益颇多:人表面看到未必是真相,宇宙的理自有他的深意。人想的第1页共10页都是享受、舒适、如何过的好,为此斤斤计较,损人利己,勾心斗角,甚至犯下伤天害理的罪恶。而对于修佛向善之人,吃苦、魔难、还业则是大好事。只有舍弃才能得到。故事说的是,北宋年间包拯为相时发生在民间的一桩逸事。有一个村庄住着一个十来岁、腿患残疾、父母双亡的孩子,生活十分困苦,甚至靠乡邻施舍或乞讨活命。这个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河,往来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而过,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十分不便。每当河床涨水时更是无法通行。但年复一年,谁也没想改变它。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这个孩子天天捡石头,堆在河边。人问其故,孩曰,要修一座石桥,为乡邻行走方便。众人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在说疯话,大多哈哈一乐了之。可是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石头堆成了小山。乡邻开始改变认识,并为这个孩子的精神所感动,投入到了捡石、采石、修桥的行动中。乡邻请来了工匠,开始建造石桥。这个残疾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桥尚未建成,这孩子却在一次凿石头中崩瞎了双眼。人们痛惜、怨恨,怪老天不公。这么可怜的一个孩子,一心为大家,却招来这样的报应。可是这个孩子毫无怨言,每天摸索着在修桥的现场上干着力所能及的活。在大家齐心合力下桥终于修成了。众人欢呼喜庆之余,无不将怜惜、赞叹的目光聚向那个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条腿残疾,现在又瞎了双眼的孩子。孩子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脸上露出了平生以来最欢乐的笑容。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为这座石桥洗去浮尘,壮壮行色。可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雷过后,众人发现孩子已被巨雷击中,倒地身亡了。众人惊呆了,随后压抑不住的情感喷泻而出,叹息孩子命苦,指责苍天不公……恰巧民间称之为青天大老爷的包拯包相爷公干至此。百姓纷纷拦住官轿为孩子鸣不平讨公道。质问相爷:好人为何不得好报。今后好人何以做得。食人间烟火的包相爷被村民情绪所带动,挥毫疾书,写下了“宁行恶勿行善”六个字后拂袖而去。回到京城,老包将公干之事连同路上见闻奏明皇上,却隐去了自己题字一事。因为尽管心中为那孩子行善事得恶报之事第2页共10页十二分不解,但三思之后还是为题那样六个字觉得不妥。没想到皇上退朝后非要拉他到后宫说些私房话。原来前些天,皇上新添龙子,十分招人喜爱,可就是孩子整天啼哭,特意让老包去看看。老包见那孩子肌肤如雪,嫩白的小手上有一行字。近前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