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法的实践与探索流动党员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出现的党员群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党员人数在逐年增加,这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六年多来,XX县区广中路街道党工委根据党员队伍管理中出现的这一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走出了一条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增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新路子。街道流动党员支部已连续两次(1996~1997年、1998~1999年)被中共XX县区委命名为“先进党组织”。1997年4月,XX县区委在广中路街道召开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全区交流推广了他们的做法。1997年年底,根据他们的事迹拍成的党建电视片——《流动党员支部》,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党建电视短片二等奖,在全市播放后引起一定的反响。流动党员支部活动的部分做法还被选人由XX省委、市政府举办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上海”成果展,并曾在《解放日报》、《上海组织人事报》、《上海组织工作》、《支部生活》等报刊杂志上报道。近年来,广中路街道党工委继续开拓进取,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创新工作机制,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服务载体不断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根据流动党员实际,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本市各企事业单位辞职、辞退和个别自谋职业的转业军人党员,他们的组织关系按居住地被分别编入各里弄党支部。由于他们与里弄支部中的离、退休党员在年龄、文化、阅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里弄支部书记常常埋怨:“流动党员管理有‘三难’,即通知到会难、讨论发言难、监督管理难”。流动党员也抱怨:“和离、退休老大爷、老妈妈党员一起过组织生活,语言谈不拢、兴趣合不拢、思想碰不拢”。造成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时断时续、极不正常。为此,街道党工委组成专门调查小组,对社区流动党员思想、工作、生活情况进行了排队摸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一了认识,将流动党员单独编第1页共8页成一个支部,有利于加强对他们的集中教育和管理。又先后两次召开了部分流动党员参加的座谈会,对成立流动党员支部进行了充分的酝酿讨论。1994年,广中路街道流动党员支部正式成立。流动党员从内心感到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一个年龄、经历彼此相仿,可以进行工作、事业、生活乃至思想感情交流的地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大量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转到了社区,组织关系转到街道的流动党员人数迅速增加,由原来的36名发展到现在的153名。流动党员人数的增加与狭小的活动场所、有限的管理覆盖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党工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党组织的设置。1999年初成立了广中路街道流动党员党总支,党总支书记由街道组织科长兼任。按照就近活动和便于管理的原则,下设两个党支部,支部书记分别由劳动科科长和一名流动党员担任,支部委员由党性强、作风好、热心于支部工作的党员组成。共划分为8个党小组,小组长由各支部委员担任。党总支每季度集中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一次活动,平时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开展日常的党内活动。同时制定了《广中路街道流动党员党支部工作条例》,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网络,加强了流动党员支部的组织建设。近年来,广中路街道流动党员的范围已由原来本市企、事业单位辞职、退职及个别自谋职业的转业军人扩大到破产企业职工、辖区内各类企业挂靠的党员以及外省市来广中社区经商的流动党员,流动党员人数骤增。为此,在XX县区委和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2000年10月,成立了“广中路街道社区综合党委”,原组织科长任专职书记,使街道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走向了更高的层次。二、创新工作机制,用好服务载体,增强工作实效1.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分类管理,探索有效的组织载体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区社区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和市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党对社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消除党建工作中的“空白点”,2000年,街道党工委先后两次组织力量对社区内的“两新”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