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问题思考2篇第一篇一、生态农业的含义与特征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它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的特点。生态农业要求人们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尊重生态和生态经济规律,保护生态,培植资源,防治污染,提供清洁食物和优美环境,把农业发展建立在健全的生态基础之上。生态农业的生态经济实质,就是在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条件下,依靠科技进步,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吸取一切能够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废弃物的再循环率,以达到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生态农业的首要的、本质的特征。生态农业的其他特点,如绿色植被最大,生物产量最高,光合作用最合理,生态经济效益最好,生态平衡最佳等,都是从不同角度表现和补充这个本质特征的。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优化模式和最佳形态,标志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这就是以“生态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发展时期。二、建设生态农业应处理的关系1.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相互关系。在三个效益中,生态效益是基础,经济效益是核心,社会效益是着眼点,三者相辅相成,合为一体。当然,在处理具体事物中,往往会遇到三者产生冲突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区别轻重缓急来处理。2.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具备强烈的整体意识。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各个子系统都要服从总系统。必要第1页共14页时肯定牺牲局部利益,维护整体利益。在生态建设中,往往又会出现,甲方建设,乙方受益,丙方破坏,丁方遭殃的情况。因此,要着眼全局,统筹协调,趋利避害,培养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团结协作、合力共建的新机制。3.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自然生态,破坏容易恢复难。许多生态建设工程周期长,耗资大,见效却很慢。如果说单考虑眼前利益,不想长远利益,就下不了决心,搞不成或搞不好生态建设;同样只讲长远利益,对现实的近期利益全然不顾,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使生态农业建设失去了群众基础。4.尊重农民意愿与适时引导群众的关系。建设生态农业,科技水平要求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大,农民受文化水平、接受能力、传统观点、经营意识诸方面因素的限制,可能一时不愿意或不敢接受。这时如果急于求成强行推广,就会适得其反,挫伤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当然,那种甘当群众尾巴,不善于因势利导,甚至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种行为自由泛滥,放弃管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作法更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是充分依靠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同农民勤劳致富、科学致富结合起来,搞好服务,选准模式,循序渐进,就能够逐步取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和参与,形成气候。三、当前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产业化组织竞争力弱,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龙头企业不大不强,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而要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来实现。2.科技体系不健全。农村科技服务手段还比较落后,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制约着推广的效果和速度。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队伍不稳、机制不活、条件不佳、待遇不高,服务功能弱,推广效果不理想,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存在经营不够规范,组织规模小,缺乏自我发展的机制与动力,第2页共14页覆盖面窄,带动力弱等问题。3.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三废”日益破坏着农村的生态平衡,水污染严重;农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