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2.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后形成了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下列诸侯国均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的是()A.齐、楚、燕、晋B.韩、赵、楚、秦C.齐、鲁、楚、秦D.韩、赵、燕、晋3.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4.《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统一度量衡B.奖励耕织C.废除井田制D.按功授爵5.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有利于中央集权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7.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8.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合,不断碰撞与交融。两宋时期,曾出现了辽、西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前后并立的局面。下列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表述,正确的是()A.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推行南面官、北面官制度B.960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C.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实行“猛安谋克制”D.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9.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下表所示清朝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时间事件1662年郑成功解放中华台北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1727年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62年清朝在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C.国家的巩固与统一D.统治危机的初现10.如表是晚清著名记者徐凌霄的求学大事记。这样的求学经历最主要得益于()求学经历主要内容初入学为生员岁经两考,名列第一,补廪生考入山东客籍高等学堂兼学中西课程,熟练运用英语通过京师学部考试授予举人出身考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土木工程专业A..洋务运动B.清末新政C.中华民国建立D.新文化运动11.近代中国有一本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编著者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该书是()A.《资政新篇》B.《新青年》C.《新学伪经考》D.《海国图志》12.有学者认为,同为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A.颁布了《资政新篇》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C.建立了自己的政权D.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13.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载:“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一“作战”()A.使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D.标志着全国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