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平均数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平均数丨浙教版,(6)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二、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1.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态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学具袋(矿泉水瓶模型)。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里面有个主人公孙悟空你喜欢吗?你知道他最喜欢吃什么吗?今天他就从蟠桃园带回一些桃子分给他的猴子猴孙们。你想知道侯大哥是怎样分的吗?课件出示猴大哥分桃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师为什么小猴会说“不公平”?导入课题:板书:平均数师将猴哥分桃的情况贴到黑板上、让学生帮忙把猴哥分给小猴。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板书:移多补少[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主人公孙悟空导入课题、再用分桃的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学习兴趣,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生:怎样计算平均数?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新课讲授(一)平均数的意义。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二)平均数的求法。教学例1.出示例1情景图。1.分析问题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师:你了解到什么信息?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师:什么是平均?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提示:你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吗?)生:小组合作。用学具将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搜集的矿泉水瓶通过动手动脑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师:巡视辅导指名代表小组口述分法2.方法总结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生:他们不一样多。师:那怎么办呢?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师:怎样移动?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生:同样多。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师:如果他们不是(14个、12个、11个、15个)而是(140个、120个、110个、150个)或者是更多的数,我们也这样用图或实物移多补少吗。[设计意图: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小可以摆拼。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如果是数字大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就不方便、比较麻烦。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生:有,可以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