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实录我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第一课时师:同学们,课前读过《荷塘月色》了吗?生:读过了。师:很好!(板书课题)作为高中的一篇传统课文,现代民主主义战士、著名散文家朱佩弦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笔优美、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品赏的佳作,今天我们就再来认真研读一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生:第4、5、6三个自然段。师: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再读一遍,并考虑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物?(学生有的默读,有的朗读,教师巡回答疑)生: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师:归纳得很好!(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下面我请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把第4、5、6自然段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地读出的情感。(一位同学表情朗读第4、5、6自然段)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认为好就为她来点掌声!生:(鼓掌)生:好像节奏感还差一点。师:那就请你为大家再朗读一遍!(该同学表情朗读第4、5、6自然段后,课堂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师: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下面就请大家按照×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课文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生:(学生齐读第4、5、6自然段)师:大家读得也很好!这三段文字的确也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三个问题:①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②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的?③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回答疑)1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荷叶、荷花、荷香和荷叶下的流水来写的,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来写的,第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师:(分别板书每段所写的景物)那么,第二个讨论题谁来回答?生:这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师:(板书:比喻拟人)生:还运用了映衬的手法。师:请你举例说明。生:我认为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衬,才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特别是……师:作者在这里面的确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板书:映衬),譬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再譬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对“荷塘月色”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但是,你用“荷塘月色图”来概括这三段文字,恐怕不是最好的!谁的图画中能画出荷香呢?生:能呀!古人不是画了“踏花归来马蹄香”吗?(同学们鼓掌)师:那你怎么画?生:画上几只蜜蜂或者蝴蝶不就得了吗?师:那请问:夜里蜜蜂、蝴蝶还在辛勤工作吗?(同学们大笑)即使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