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当我们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驰骋疆场古代战争场面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交的发展史,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优秀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2.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3.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2.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3.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题目介绍本文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准备攻打郑国之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去说服秦君,巧妙地说服了秦穆公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表现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作者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与《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描写人物,着墨少而寓意丰,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展示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尤其是作者笔下的外交人物更为突出。写作背景《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失败。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烛之武退秦师》朗读整体感知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危矣”,郑国君臣毫无对策时,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以及烛之武自己的深明大义和强列的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怨气,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两国之间的矛盾,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说的秦伯是心悦诚服,最后答应撤军。一、秦晋围郑二、临危受命三、游说秦君四、晋师撤离坦言亡郑——以退为进亡郑有害——先示其害舍郑有益——诱之以利援引历史——晋不可信推测未来——晋无所厌烛之武退秦师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课文讲解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秦军南⑤。氾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指晋文公在外逃亡时,经过郑国,郑国没有按礼节接待他。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函陵:郑地。氾(fán)南:郑地。正音:贰(èr)氾(fán)南实词:礼:礼遇,以礼相待。贰:从属二主,不忠诚。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虚词:以,因为。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第一段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郑危在旦夕,渲染了气氛。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