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棋》第二课时教学反思课文《学棋》粗略一读似乎很明白,但如何运用语文的方式,把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浇灌到孩子的心田里,让他们学有所得呢?在教学中,我尽力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产生怀疑——刨根问底——解释疑问的循环往复中求得真知。设疑是点燃学生好奇心的最佳方法之一。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两个人同拜秋为师,可学习的结果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学生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接着,我并没有直接让孩子读文,而是通过让孩子观察插图,透过自己的眼睛了解两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孩子们观察得十分专注,说得也很精彩。有的引用了课文中的词句,有的运用了自己平时积累的词汇。这个环节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又锻炼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随着学生对一个学生成功原因的描述,我边板书边总结:正是因为他能够做到耳朵认真听,眼睛认真看,并且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主动问,那么的聚精会神,所以才成为出色的棋手,学生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专心致志”一词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含义。将两个学生的表现联系起来进行正反两个方面对比,找出之间的差别,进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巩固对文本的记忆,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受到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同时,学生们也能够由内而外地感受到良好学习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进而反思自己上课的现状,不断改进。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关注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坚实的“人生之基”。课堂结束后,再次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一些小小的遗憾,我想个中原因或许是自己设想不够周到。作为课堂教学的结尾,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口头填空的练习:一个学生因为,所以;而另一个学生因为,所以。设计这一口头练习环节的原始意图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后,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进一步掌握本课部分重要字词的使用,并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专心致志”是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气氛在此时却略显沉闷,未能达到预期设想的效果,使得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思量再三,我想或许是这一环节表面上是让学生通过口头填空主动参与课堂的教与学,但由于我所设计练习本身的局限性,从根本上说,学生仍是被动地完成作业,是前面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并没有包含自己的思想和创新,沉闷和乏味也就在情理之中。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我能用努力减少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