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1896─1945)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等。《沉沦》初版封面郁达夫诗词原稿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郁达夫不同时期的照片①北国之秋“清”、“静”、“悲凉”“想饱尝一尝”②南国之秋“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总起感受:向往:感受:向往:文章开头作者用什么手法来写对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总括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喻体比喻文章结尾用了什么手法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它和文章的第一部分有什么样的关系?•对比;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首尾呼映强化了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1、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破屋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日光牵牛花的颜色疏疏落落的秋草秋院静观:北国的槐树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的日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细腻”“清闲”“落寞”“落蕊”2、槐树落蕊而知秋:3、秋蝉的残声“衰弱”“残声”“啼唱”4、秋雨及雨后话秋凉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列的雨声一阵冷风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5、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淡绿淡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秋景图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啼唱闲话秋雨秋果奇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景和情是一种什么关系?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故都的秋1、总起2、分写3、总括①对北国之秋的②对江南之秋的感受:感受:“清”、“静”、“悲凉”向往:“饱尝”、“秋味”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对比衬托①清晨院中所见②槐树的落蕊③秋蝉的残声④秋雨话秋凉⑤秋树的奇景记叙议论基础深化绘秋:清、静、悲凉“有趣味的人……的感触来的”—颂秋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抒向往眷念情露忧思孤独感1、请你写出有关“秋”的四个名句。2、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的选择,春天的几处景物,写成片段,要求以情驭景,以景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