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生态原理,,建构生态课堂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其义是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ErnstHaeckel)给生态学下了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不得不考虑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课堂的作用也在于通过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实现学生的发展。而生命个体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正是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对教学和课堂的研究完全可以借鉴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即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建构生态课堂。一、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和学生发展的关系生态课堂的建构和研究需要从课堂的生态环境分析入手。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互相联系共同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课堂的生态环境,课堂的生态环境是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学生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节律等,都要适应人体不同时期生理发展的状况。心理素质和心态是教学生态十分重要的内在环境条件,与教学的相互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智育为教育的主要部分,其目的主要是促进智慧和智识的发展,而智慧的发展有赖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发育,是个体与环境交互影响的产物。二、课堂生态主体的现状分析学生是课堂的生态主体,课堂生态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这表现在:在教学价值上,只重视教学的眼前功利性价值,忽视学生生命的成长和长远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上,用“一刀切”的态度对待有差异的学生,企图将其铸造成“标准件”,但千人一面的模子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特征和独立人格的学生?在教学任务上,表现为重点是传授知识,不注重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无视个性发展,轻视学生的主体人格。在教学方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法上,表现为注入式教学,强行灌输,无视学习的经历和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教学模式上,表现为比较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排斥了利于学生发现和创造的探究等模式。在教学评价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这种教学现状,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是一句空话。生态课堂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到使之成为“人”的行为上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三、生态课堂的要素和功能生态课堂主要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等要素构成的,三个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实现教学和育人功能。其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担负教的功能;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承担者;环境为教学活动营造氛围,并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教师是生态课堂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由教师组织发起;教师是生态课堂环境的营造者,努力为学生创造适宜的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是导学者,担负学生学习的启发和引导职能;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教师还是教学的评价促进者,通过不断的评价和反馈使教学活动持续地向目标迈进。教学的历史可以看成是努力使儿童成为学习主体的运动史。教师对教的一切努力都要指向学生的学,教的目的是促进学和更好地为学服务。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会带着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主地经历思考、探索、体验、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身心的发展和变化,这就是生态课堂所要实现的功能。四、生态课堂的特征和建构要求依据生态学原理建构的生态课堂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并有相应的实施要求。1.整体关联与环境协调性生态系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课堂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它反映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特质,并使其中的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建立起协调进化的关系。课堂中的各组成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却又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课堂中的生态主体和各生态因子和谐、平衡地发挥各自的正常功能,并由此实现整体功能,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