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农业发展状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中国即将步入“十二五”开年。“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引领农村发展,确保在10年之内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稳步发展、农村繁荣稳定、农民全面小康,成为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但所有这些工作都只有建立在对时局和形势的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基础上,方能坚定方向、大刀阔斧地推进。本文从发展阶段、区域格局、宏观运行和时代符号四个视角,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宏观形势进行总体研判,从而指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主旋律下,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两大问题相互渗透、长期并存的总体格局下,在低碳经济约束下,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压力下,中国农业稳定发展的阶段定位、战略机遇、制约因素和发展要点[1]。一、工业化背景下的农业——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的早期工业化是以牺牲农民利益和殖民主义扩张为手段的。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后,对内实行农村“圈地运动”,剥夺农民土地,一些大地主所有者拆毁农民居住的房屋,促使这些丧失土地的农村无产者被迫成批进城谋生。对外实行殖民主义扩张,大肆掠夺世界资源,特别是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进行掠夺,疯狂垄断国际市场。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学者提出了以工业为中心发展战略。认为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实现经济“起飞”;农业是停滞的,农民是愚昧的,农业不能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充其量只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发展工业,而忽视了农业。有些国家甚至以损害农业来发展工业。到了50年代后期,这种工业化发展战略就暴露出了问题。许多执行这一发展第1页共7页战略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增长率,但经济并没有真正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没有得到多少改善[2]。同样,中国也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推进工业化的。建国后,我国一直采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就是靠农业、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的,其结果必然地阻碍了农业和农村发展,加大了城乡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政府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以及国家减免农业税和加大农业投入,农民的人均收入迅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趋势时有缓解。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再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90年代中期国企改革开始起步,并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完成了“国企改制”。这两项改革的总体格局是实现私有化。私有产权的确立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由于发展观落后和制度约束薄弱,也带来了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加重、农业发展滞后和贫富分化加剧等不良影响。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显著不同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来完成工业化任务;不是孤立地推进工业化,而是使工业化包括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更加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向前推进,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不断缩小的趋势不可改变,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农业不仅是13亿人口大国的饭碗,而且要在份额不断缩小前提下成为支撑中国工业化顺利推进的坚实基础。因此,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整体进程的基础支撑;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二、区域发展不平衡下的农业——凸显弱势回首看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中国政府实际实施第2页共7页的是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明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