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宋】李清照背景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此时,李清照44岁,目睹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浓愁、哀愁--沉哀凄苦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我迷惘地东寻西找,可怎么也找不回失去的东西,见到如此冷冷清清的环境,心头涌出了凄清、悲惨、忧伤之情。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生息了。本想借酒御寒浇愁,但几杯薄酒下来,根本抵挡不了晚上的狂风。正在我伤心之时,只见一群大雁往南飞过,(回想过去与丈夫赵明诚雁足传书,互通音信的事来,这大雁不就是当年给我们俩传书的那只雁么!),雁是老相识了,(如今却与丈夫阴阳相隔,家乡的音信也不可复得),真是越想越伤心啊!地上到处堆满了零落的黄花,都已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叫我怎么才能挨到天黑!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地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尽呢!愁全词的诗眼是什么?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直接抒情的句子: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意象)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人评价:“自然贴切”,“无斧凿痕”(张端义)“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梁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入手结果引发体现孤苦无依若有所失眼前景肃杀凄清愁情凄然寡欢惨然不乐开头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角度抒写愁情的?•运用叠词:•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冷冷清清————环境——毫无生气•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内容上:奠定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1、音乐美。2、增强感情。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选一意象,联系所学诗文,小组讨论,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酒雁黄花梧桐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结论:酒是愁思的象征。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飞云过尽,旧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晏几道《思远人》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1、北雁南飞,点明时间“秋”,雁声凄切。——所见所闻皆是悲凉之感。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是旧时相识,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亡夫之痛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结论:过雁象征离愁。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无甚可摘有谁堪与共摘“黄花”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