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职校德育课教师的职业精神培育路径研究摘要:职校德育课教师承担着特殊的职业使命与职责,其职业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综合、复杂、交互的视角,从微观、中间、外层、宏观等四个由内向外延展的差序系统,分析职校德育课教师职业精神由浅入深培育的四个阶段: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培育路径,以更好地促进职校德育教师职业精神的生成。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职业院校;德育课教师;职业精神;培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9-0054-05一、职校德育课教师的职业精神职校德育课教师是指承担职校德育课程,并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教师群体。职业精神是职校德育课教师成长的潜在支点,具有复杂性、多变性、模糊性和长效性等特征,它是指个体在职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稳定、持续、成熟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有的心理品质与素质内涵,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与职业行为。赛尼·M·斯潘塞和莱尔·M·斯潘塞于1993年提出的胜任素质冰山模型,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因素,其中1/8的素质是可以通过学历、证书或考试来证明的显性素质(如资质、知识与能力),而7/8的素质是隐性的,包括职业道德、工作态度、职业精神等。因此,对于职校德育课教师而言,职业精神作为隐性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关键点。德育课教师作为职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其职业精神表现为敬业精神、乐观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服务奉献精神、进取精神、自律精神等。爱因斯坦认为:“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对于职校学生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而言,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比学习专业知识更加紧迫。然而,当前大部分职校学生的德育问题较为突出,表现为进取心不强、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动机等。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职校德育应该以人为本,将学生的需要与德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德育工作过程中,职校德育课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支撑其前进的动力。因此,研究职校德育课教师的职业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教师职业精神的形成过程离不开各种环境要素的作用,如社会环境、体制环境、经济环境、家庭环境、学校工作环境和个人精神环境等。笔者拟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就当前影响职校德育课教师职业精神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梳理归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二、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对职校德育课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的借鉴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在其《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他将个人生存的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嵌套式的组织系统,并对由内而外延展的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给予了界定与分析。(一)生态系统理论概述生态系统理论从环境与人的关系入手,指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且互惠关系。因此,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必须从其生存的环境着手。在关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论述中,布朗芬布伦纳指出:微观系统是处于最内层的系统,是个体生活和交流最近的环境。对于职校德育课教师而言,微观系统主要涉及教师个人的身心系统(如心理健康状况、动机情感、意志态度等)及其相应的活动方式、角色扮演等外部表现。中间系统指的是与个体成长直接关联的社会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同辈群体以及上述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之间的关系。外层系统关注个体间接参与的环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在该系统中,个体并不直接扮演主要角色,但系统内的相互作用会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对于职校德育课教师来说,外层系统包括政府、企业、社区等。宏观系统则是一个较大的环境系统,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等均包含其中。同时,上述生态系统中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各个子系统之间也是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二)生态系统理论对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