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全方位育人的主力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系统梳理“红色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探讨了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面对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的滲透,大学生倍感迷茫和困惑,主要表现为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深度迷信、蝇头小利的过度追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缺失、思想道德的滑坡,民族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观念的淡薄等方面。这些价值观念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一以贯之的以服务学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入学习“红色文化”,以其精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红色文化相关研究评述关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学界仍有诸多争议。齐耀祖认为,红色文化的提法着重揭示革命精神与传统形成的客观环境与时代蕴义,同时强调当今弘扬革命精神与传统必须注重氛围的培育与时代的创新。刘立平、江峰等学者指出红色文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定的地域文化等交互作用,坚持发展形成的特色文化,具有共时存在、历时发展的特征;其实质是红色精神,其内核是科学的革命理论、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全新的精神风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等。到了21世纪,红色文化穿越时空,与时俱进,其精神内核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诸如汶川地震救援精神、奥运会精神。何克祥提出“红色文化”应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文化”的起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狭义的“红色文化”主要指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革命文化。李水弟、张爱芹等学者皆认同广义“红色文化”的概念,本文也倾向于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论怎样定义,红色文化普适的精神实质,值得我们好好地挖掘,并将其运用到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总体来看,目前对于将红色文化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还处于不系统、不完善的阶段,对于不同尺度的研究成果未能实现较好的整合,致使相关研究在实用性和抽象边缘上各有所长,但也相互脱离。研究主要聚焦在分析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对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道德素质问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主要聚焦对象是当代大学生,而对于真正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在红色文化传承的同时,面临何种境地,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并没进行深入研究。二、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文化认同不高多数95后学生含着金钥匙出生,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炼。他们认为“吃树皮、打补丁”的艰苦岁月不复存在,以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等为典型的“红色文化”早已过时。仅以在英雄城南昌就读的在校大学生为例,少数大学生尽管会自发地利用节假日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或八一起义纪念碑,但仅限于拍照留念,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没有主动了解八一起义历史背景的意愿。部分学生认为革命先辈为捍卫祖国做出的牺牲虽可歌可颂,但当前社会和谐稳定,学好专业知识,毕业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才是正事。因此,“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和载体从观念上难以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更枉论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教育内容空洞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一些学校的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明显不适应,不重视研究问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