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及趋势1978—2018年,我国煤炭累计开采量为750多亿t,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70%以上的一次能源[13],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腾飞的有力保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供给的地位不会改变。煤炭资源的开发打破了地下天然岩土结构的平衡,带来一系列的地质问题,如果防治措施不到位,就会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4]。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煤矿安全开采加大了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煤矿的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18年我国煤矿实现了事故总量、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及百万吨死亡率同比“四个下降”,创历史最好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进能源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发展要求,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如何保证我国煤炭的安全、绿色、高效开采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新一代煤矿人的历史使命[57]。1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发展历程和阶段划分煤炭安全生产发展与煤炭行业的发展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根据1949—2018年我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将建国以来我国煤矿安全发展历程分为3个大的时期,即:大幅度波动时期(1949—1977年)、持续好转时期(1978—2002年)与快速提升时期(2003—2018年)。结合相应时期的时代发展背景,细分为5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图1)。1.1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波动时期(1949—1977年)。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煤炭资源是解决我国所面临的能源问题的重要保障,保障煤炭生产和供应是煤炭工业的核心任务。该时期所建设的煤矿以中小型煤矿为主,以煤矿数量保障煤炭资源的供给。矿井生产工艺主要为爆破法,煤矿生产技术装备较为落后。再加上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人员匮乏,制定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文件落实不到位,未全面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且安全投入不足,导致煤矿事故频发,灾害防控难度较大。该时期百万吨死亡率在432~2228,煤矿事第1页共7页故以瓦斯、顶板、水害事故为主,且群死群伤事故较多,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第1阶段(1949—1965年):该阶段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国家各行各业片面追求高效、高产,这也导致了该阶段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多发。1958—1961年间,我国煤矿企业年平均事故死亡率比“一五”时期增长了近4倍[8]。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山西大同老白洞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就发生在该时期,老白洞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a,1960年事故发生时原煤产量激增到152万t/a,超出设计能力50%以上。第2阶段(1966—1977年):该阶段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我国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几乎形同虚设,导致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百万吨死亡率总体持续上升,年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835。1.2安全生产水平持续好转时期(1978—2002年)。该时期由保障煤炭供应计划开采逐步转变为通过技术进步推进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百万吨死亡率由1978年的944下降到2002年的494,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持续稳定好转。第3阶段(1978—1992年):1978年,我国引进了100套综采成套设备,开启了煤矿机械化生产的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煤矿安全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重点解决煤炭供需矛盾问题,基本解决规模、速度与煤炭产量增长不协调等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拉动下,受技术等因素限制,行业发展仍然是以提高产量、保障供应为重点,实施“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的方针,全国煤矿数量由1982年的18万处增加到1992年的82万处。通过提高机械化程度、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力度等措施,使百万吨死亡率降至465。第4阶段(1993—2002年):该阶段煤炭行业历经市场化改革、产业政策调整和第一轮结构调整。1992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召开了开展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确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在煤炭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安全高效矿井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