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奖学金评定创新方法研究摘要: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是对学生最广泛、最深入、最重要的考察和鼓励措施。采用何种评定方式将影响奖学金激励作用的实际效果。本文以长江大学奖学金评定方法为例,浅谈高校奖学金评定方法与策略。关键词:奖学金评定创新方法研究高校奖学金评定是一种积极的教育管理行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对优秀学生有激励、引导和资助的功能,同时还对未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积极上进、发挥潜能有刺激的作用。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结果是否真实到位,更应该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创新评定方法与策略,让大学生明确目标、感受激励、领悟熏陶、学会感恩。只有深入细致地做好奖学金评定工作,才能更好发挥高校奖学金评定制度的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1高校奖学金制度实现的效果1.1奖学金的内涵及评选范围奖学金是国家、高等学校及其它资助机构为鼓励学生的某种行为或奖励学生的成果而设立的资金,是对学生的良好行为或成果的积极肯定。从内涵上讲,目前奖学金主要包括奖优型奖学金和资助型奖学金两大类。奖优型奖学金主要指面向全体学生的,仅以学生的优异程度作为评价标准的奖学金。资助型奖学金面向特定对象学生范畴,以优异度和贫困度作为评价标准的奖学金。以长江大学为例,国家奖学金、长江大学奖学金和“两创”人才单项高端奖学金属于奖优型奖学金,资助型奖学金主要有国家励志奖学金和社会企业奖学金。1.2现有评定方式现状及弊端从操作层面讲,政策执行者对“奖优还是助困”很难权衡把握,评选结果容易产生偏差。从受益层面讲,学生对奖学金的认识总体偏于肤浅,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奖学金“就是给钱”,诱发了出示假贫困、平分奖学金等不正之风[1],影响了奖学金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进行资助,不利于保障教育机会公平。2目前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奖学金评定还存在评定指标的不明确、分配名额的不合理、评议方式不科学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奖学金的激励、引导和资助功能。2.1唯成绩论——重“智”轻“德”现在,国家、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投入增多,奖学金设置不断增多,但由于评奖指标不科学,普通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只要成绩好,就可以获奖。虽然大部分院校已采取根据学生德、智、体全方位表现整合评定的办法,由于操作者认为太麻烦,按成绩排名简单易行,学生也容易接受,因此,成绩成为奖学金评定的唯一标准。有些“成绩好”但“不贫困”的学生,为了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开虚假贫困证明,大大违背了奖学金公平的原则,一旦事情“败露”,就会造成同学关系紧张等问题。2.2奖学金叠加——重“强”轻“弱”“马太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2020年国家建立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以来,资助型奖学金数额巨大且数量多,超过奖学金总数的2/3。对于成绩优秀家庭困难的学生,奖优型和资助型奖学金都可以选择,从而奖学金叠加问题严重。目前,奖学金过于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挫伤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成绩排名靠后的贫困生也可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资助型奖学金,另一部分成绩靠前不贫困的学生,往往成了奖学金评选的“死角”,他们的个性化成长因此受限。可见,奖学金“马太效应”,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在激励少数学生成才的同时,也浇灭了许多同学的学习热情。2.3组织推荐制——重“评”轻“育”现在许多高校,各类奖学金的评选方式主要采取组织推荐制的形式。这种形式决定了评选工作“自上而下”,通过条件找学生,并非学生自觉申请,这导致学生的自主性不足,较被动。这种组织推荐制虽然能“圆满”高效地完成评定,但不能很好地表现当事人的主体性,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参与的范围,不利于引导和激励作用的发挥[2]。如果实行学生本人申请制,奖学金的条件都会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将激励作用贯穿在本人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逐渐进步、成长和提高,最终达到“评”与“育”双赢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