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役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高校预备役教育是每个国家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重夫课题。它不仅涉及到人才培养、素质养成、思想觉悟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社会的发展乃至民族的昌盛。其目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关心程度,提高受教育者的国防观念、强化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行为能力等。我国的高校预备役教育,是以一定的战争观、国家安全观以及军事理论、军事历史和军事知识与军事技能,对高等院校学生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关键词】预备役教育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前言高校预备役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使大学生预备役教育生命力更加持久,还充分发扬了高校教书育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效益。从国家政治和政治学角度来分析,高校预备役教育对于国家意志对大学生群体的灌输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从社会发展和社会学角度来分析,高校预备役教育对于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也是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从国家军事发展和军事学角度来分析,高校预备役教育对于大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培养和国防意识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方面;而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高校预备役教育对于在校大学生心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健全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一、预备役模式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组织纪律观念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相的培养都会起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一是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军营生活,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其他场所、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军事训练与一般体育锻炼最大的不同点是具有强制性。军事训练要求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练兵。这种强制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性,有利于在艰苦条件下磨炼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从而有效地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大学生最缺乏却又是最需要的。二是对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和严谨作风的养成具有独特作用。进入新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独生子女家庭己占社会的半数之多。多数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溺爱,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预备役中的军事化正规训练,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切活动都要按计划严密组织实施,认真贯彻落实;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集中精力参加军训,令行禁止,从而培养他们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和严谨作风。三是对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显著作用。把大学生编入预备役接受国防教育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有效的载体,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内容是有关国家的安全防卫的问题。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最能够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共鸣,激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确立集体主义精神,除了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团体实践中对集体主义的理性感悟,并使这种感悟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军事活动的团体性和军事斗争的对抗性是军事领域的显著特点,团体性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协作精神,激发集体荣誉感;对抗性有利于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激发竞争意识。二、预备役教育规范大学生行为我国军事训练中的“三大条令”具有严格、紧张、统一的特征,能约束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及行为准则。预备役教育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礼仪、言行举止、内务卫生以及请假销假等均有相当明确的规定及要求,可帮助他们形成制度意识;预备役教育的总体性与严格的纪律要求,能够提升大学生约束与管理自身的能力;预备役教育中各类富有成效的训练举措以及管理规定能培养大学生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体质得到鉴段炼,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坚韧的毅力。近年,高校校园中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学生受抑郁、失此资料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