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教学(三)1、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请结合史实论证这一观点,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并说明制度变化的结局及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⑴观点正确。因为: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进行的只是器物的变革。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方案,发动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方案,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即中华民国。因而这一时期是制度变革时期。⑵因素:①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了只进行器物的改革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②甲午战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促进先进的中国人继续向西方学习,探索新的救国道路,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和民主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⑶结局:戊戌变法运动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镇压下失败,辛亥革命由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的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而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⑷根本原因: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脱离人民群众;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2、从19世纪60年代起,在清政府内部采取了那些自救活动?分别概括其不同特点。并综合评价这些自救活动?⑴自救活动:①洋务运动。特点:为了富国强兵,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中体西用。②戊戌变法。特点: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③实行“新政。”特点:为了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提出了奖励实业和派遣留学生的主张,后又提出预备立宪的主张。⑵综合评价:①客观上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②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向西方学习的路走不通。③由于顽固势力强大,改革不可能成功。3、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19世纪中后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还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对西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夷务——洋务——时务、要务”的过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器物变革”和“制度变革”所指为何?简要说明促成“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因素?“器物变革”指洋务运动;“制度变革”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因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掀起了以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失效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领导了以暴力革命为手段、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辛亥革命。中国全面进入“制度变革”时期。(2)结合“夷务——洋务——时务、要务”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特点的认识。①中国近代化进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缓慢发展过程;②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碰撞过程中逐渐发展的,必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色;③是在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表现出斗争水平逐渐提高,中国人民逐步觉醒的特点,对以后的革命产生重大影响。4、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近代化的任务就提上了中国的日程,晚清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阶段。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晚清政府适应近代化的重大行动有哪些?涉及哪些领域?举例说明。通过每次行动的背景,总结出清末近代化的特点。你如何看待清末的近代化行动?行动:①洋务运动,②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③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领域:①经济:如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戊戌变法设立机构,保护工商业发展等;清末新政奖励实业;②政治:如设立总理衙门;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等;③军事:如洋务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