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结构以及研究路线1.1国内外学者对担保理论及实践的综述1.11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融资担保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走在融资担保理论研究的尖端,在经历了20多年发展之后,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理论体系,成为目前最活跃、最成功的微观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分支。担保在众多的融资条件中,是目前最重要的非利率因素,一直被广泛的应用于间接融资的过程当中。在西方发达国家,担保可以说是目前最常用的金融贷款方式,就西方发达国家中的领军国家美国来说,使用担保的工商业贷款已经达到了接近70%的比例(Berger等,1990),局部完全统计,目前有大约80%的小型企业是通过担保的方式获得贷款的(Glassman等,1982)。担保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在担保发展的初期这项理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早期与担保有关的探讨研究大多停留在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之上,没有被作为一项专门独立的理论急于重视和专门的研究。直到1970-1980年,西方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完成,残酷的银行竞争使得银行需要在利率之外寻找到能够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心得要素,此担保和利率因素才因此成为了银行竞争过程中关注的问题焦点,这也是担保理论研究获得重视的现实背景。契约理论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为融资担保理论的现实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视角以及对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的创新,从不完全契约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促使其迅速发展。1976年,Barro将信贷配给问题抛开,针对担保经济功能、交易成本、利率以及贷款规模的影响问题集中进行了相关的深入研究,首次明确了金融经济学中担保理论的独立地位。从此之后,更多的专家学者将研究的目光专注于融资担保问题,尤其在博弈理论以及信息经济学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今天,有着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断的丰富着融资担保的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巴罗认为,担保是一种负责贷款合约履行的有效机制,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担保的作用:首先若是借款者违法约定,就会造成其担保品价值的损失,在此之前,这种担保价值的损失只能够被称之为或然损失,是担保品的转让激励借款者保证贷款合约的履行;其次,若是借款者不能履行担保约定,就意味着担保品的产权被转移给贷款者,而在担保没有作为一种有效机制履行之前,这种行为也只能称之为一种或然性的获得,在整个贷款过程之中,贷款者对借款者担保价值的追索权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贷款者在办理提取变现担保品的费用、借款者道德风险以及各种其它交易成本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担保品的价值在贷款者的眼中要高于被贷款方,这种差异价值的出现是担保市场成本的体现。如果借款者发生违约的现象,贷款者的在处置担保品的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可能贵低于被贷款者的价值,这样就会使贷款者遭受损失。为了规避这方面的风险,通常贷款者会将借款者的违约概率一同计算到损失中,在制定利率的同时将损失和借款者预期支付的利息一并计算,这样就会造成借款者预期支付的利息相比于基准的交易成本费率要高得多。通常情况下,与违约关联较大的交易其成本也越大,给贷款利率造成的影响就越大。巴罗将借贷双方关于担保评价的不对称以及担保将会给贷款利率造成的影响作为前提,由此对担保在决定贷款利率中的作用进行说明,由此最终得出了担保能够帮助借款者提高还款积极性的结论。这项理论证明了借助担保品的变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从而实现借款者以更低的利率最终获得贷款的目的。(1)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理论《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1981)一文中,斯蒂格利茨(J.E.Stieglitz)和韦易斯(A.Weiss)从贷款利率和担保要求两个方面入手,分主要针对非对称信息信贷市场的特征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针对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由此得出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理论。《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一文中表示,担保以及其他非价格配给机制不会造成信贷资源配给的可能性消失,相反,提高担保要求能够有效的打消借款者逃避风险的念头,因此而带来降低风险的后果能够给银行带来更加丰厚的回报。同时,金融机构也应该正确的认识到,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