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教案说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一中学曹莹«矩形»一课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下第十九章第二节。对本节课的设计,我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说明:一、数学本质、目标定位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体现出对知识的发现、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侧重培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经验,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建构新知,有意识的逐渐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本节课的设计定位为四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矩形的定义和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找出矩形的性质,发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并能熟练运用矩形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形的变化,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等数学活动,体会化归、建模、归纳等数学思想和方法。(3)问题解决: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解决矩形问题。(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方法,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通过以上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能够解决带有实际意义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渗透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争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二、承前启后,贴近生活对于矩形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这一节我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图形变化为引入,让学生从变化的平行四边形中体会矩形,从而发现平行四边形与矩形之间的联系。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一个重点,是连接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之间从属关系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矩形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几何图形,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三、教学程序,典型分析设计课堂教学共分三个步骤:问题探究----合作与归纳----应用拓展。即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形成知识点----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合作与归纳中,我设置了活动(一):请同学们画出一个矩形,结合图形在独立探究,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分工明确,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通过合作让学生归纳出矩形的性质,使学生对矩形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矩形的性质是学生自己归纳出来的,印象会更深刻,运用会更自如。在应用拓展的找一找中:矩形ABCD对角线交于点O,在图中找到相等线段初步运用了矩形的性质,难度不大,学生解决起来很容易,给所有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课堂和探究问题的机会,引领学生熟悉并应用矩形性质,培养学生所学为所用的意识;接下来的“变式二”中,题目对学生稍有难度,图形比较复杂,题中给出了角的度数之比,学生会直接反应出设参数列一元一次方程求出角的度数,进而带领学生把图形拆开,分成两个基本图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把复杂图形分解开,从而使问题简单化,学生接受起来就不会太困难。这样在充分应用矩形性质的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初步渗透给学生转化及建立模型的数学思想。四、教学方法、预期效果本节课我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这样设计的意图旨在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一个直观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情境化,生动化,趣味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了求知欲与表现欲,在本节课中,学生将会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真正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总之,让学生在合作,思考、探究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这节课将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