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2)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3)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认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及特点。(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来强化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探索,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通过实验结果的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培养敢于提出见解,放弃和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难点】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描述。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演示课本图3—54让学生观察像的情况是怎样的?提问:凸透镜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语二师:物体经过放大镜成的像总是正立、放大的吗?导语三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同学们想知道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哪些方面的知识?生:(1)物体经凸透镜为什么能成像?(2)像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3)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4)凸透镜成像有什么具体的应用?教师在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并说明其他的问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探索,也可以课后去查资料,自己先行去研究。(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深究凸透镜成像现律【猜一猜】物体经过凸透镜成像时,有哪些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议一议】如何验证猜测的正确呢?【点拨】师:同学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如果能,应该注意哪些?生:能。在器材安装时,应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分组实验】把物体放在U>2f;f<U<2f;U=2f;U=f;U<f时,观察它们所成像的规律。将观察到的现象填人表格中。【交流讨论】(1)物距和像距变化规律是什么?(2)像和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什么?(3)凸透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4)凸透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你是如何确定的。【演示】师:再用计算机模拟演示整个成像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认识。【小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f<v<2f。(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V=2f。(3)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v>2f。(4)当U=f时不成像。(5)当U<f时成正立、放大虚像,像与物体同侧。【想一想】物距、像距、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点拨】师:再一次演示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成像特点。【小结】(1)对于实像,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也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像也变小;(2)对于虚像,物距减小时,像距也减小,像的大小也变小。2.放大镜【想一想】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点拨】师:把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议一议】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镜的倍数有影响吗?为什么?【做一做】用两个大小相同,厚度不同的凸透镜去观察小字。【点拨】师:有影响,因为大小相同的两个凸透镜,其厚度越厚,焦距越短,放大的倍数越大。【小结】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大小相同的凸透镜厚度越厚,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大。(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类型之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然后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的两侧,如果他在光具座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则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种即可)。【解析】这是一道实验题,这种找不到像的情况时有发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能否成像;(2)成像,但不在光屏上;(3)成虚像,光屏接收不到。【答案】(1)烛焰到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2)烛焰在凸透镜的焦点上。(3)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4)像距太大。变式题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3—...